有关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定义及其特征-中国气象学会.DOC

有关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定义及其特征-中国气象学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关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定义及其特征-中国气象学会

2006年12月南京连续4天浓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特征 刘端阳 1 濮梅娟 2 杨 军 1 张国正 3 严文莲 1 李子华 1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 2. 江苏省气象台, 南京,210008 3.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210095 摘 要 2006年12月24—27日南京地区出现了连续4天的浓雾天气,其中能见度小于50 m的强浓雾持续了40多个小时。利用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雾滴谱、数密度和含水量等微物理参量。结合自动气象站及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分析了这次浓雾过程的微物理特征,并与1996年观测结果进行对比:雾滴的平均含水量和平均直径与1996年观测结果相当,含水量最大值比1996年观测结果大4倍,数密度比10年前小。认为前2个子过程的雾滴数密度、含水量很高,造成了南京本次大雾能见度长时间低于50 m的恶劣天气。结合边界层探空资料,认为形成这种强浓雾的主要原因是近地层持续存在强盛的水汽平流,具有平流雾的特征。根据雾微物理参量的起伏变化,将浓雾过程分成4个子过程,分析并比较了4个子过程的雾滴谱分布,总过程的谱分布及4个子过程的谱分布都服从Deirmendjian分布,谱型都基本呈指数下降,雾滴主要集中在小滴段。最后,对第一个子过程微物理参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这次浓雾是在夜间晴空辐射降温后形成的,午夜最强,日出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渐减弱,反映了辐射雾的日变化特征。另外,还发现雾形成以后,开始变化不大,但随着进一步辐射降温,地面雾团不断产生,雾爆发性发展。 关键词 南京,持续浓雾,辐射平流雾,雾滴谱 中图法分类号 P426.4 资助课题:中国气象局研究型业务项目(YW200601),江苏省重大科技支撑与自主创新示范工程项目(BE2008618)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招标项目(BK2007727)。 作者简介:刘端阳,主要从事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研究。Email:liuduanyang2001@126.com 通讯作者:濮梅娟,pumeijuan@126.com 2007-07-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four-day persistent fogs around Nanjing LIU Duanyang 1 PU Meijuan 2 YANG Jun 1 ZHANG Guozheng 3 YAN Wenlian 1 LI Zihua 1 1. Key Laboratory for Atmospheric Physics Environment of NUIST, Nanjing 210044, China 2. The Observatory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08, China 3. Nan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Persistent heavy fogs occurred in Nanjing during 24-27 December 2006, and the super dense fog with a visibility below 50-meter persisted for more than 40 hours. Many studies have been don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fog process from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ZQZ-DN visibility meter and FM-100 fog particle spectrometer. The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sistent fog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continual fog droplet size, number concentration, liquid water content (LWC) data as well as the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visibility observations, and compare the results of the microphysical parameters with those of fogs in Nanjing in 29-30 December 1996. The average LWC and diameter of the fogs ar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