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过热的形成机理和判别标准-中国人民大学.PDF

宏观经济过热的形成机理和判别标准-中国人民大学.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4 3 J OU RNA L O F RE NM I N U N IV ERSIT Y OF CHINA N o. 3 2004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836) [ ] 宏观经济过热与正常经济增长的区别在于增长是不是可持续的正常经济增长的投资来源 于储蓄率上升和 愿储蓄的增加; 而导致宏观经济过热的投资来源于信用扩张所导致的挤占消费强制储蓄 前者将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后者则将导致 一个经济从繁荣到萧条的周期波动过程目前 我国的投资膨 胀信用扩张和少数生产资料涨价并未达到导致强制储蓄挤占消费的地步 宏观经济并未过热但不良资产 的上升和外生因素引起的信用扩张失控仍有导致经济过热的风险 因此 应采取结构性政策 通过既鼓励又限 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方面要保护正常的经济增长 另 一方面也要防止宏观经济过热 [ ] 宏观经济过热;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强制储蓄 [ ] F 12 316 [ ] A [ ] 1000- 54 20 ( 2004) 0 3- 004 1- 07 [ 1] [ 2] 197 8 1997 3 2003 5 [ ] 2004-04- 07 [ ] 杨天宇( 197 2- ) 吉林省吉林市人 经济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副研究员 主要研 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 与实践 41 1 1 S I E1 K 1 i1 A ; A C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