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第二阶段(1970年——2005年) 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80年代:做出了“新三星一箭一论证”的决策。即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研制成: (1)“东方红三号”中容量通信卫星 (2)“风云二号”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3)“资源一号”卫星 (4)“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5)开展载人航天技术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预先研究 90年代:我国做出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 (1)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2)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发射升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双人5天太空飞行。 神舟一号 基本数据 发射时间: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次飞行,也是最近3年连续1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 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 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 21小时11分/14圈 神舟五号 基本数据 神舟五号升空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烈焰升腾,大漠震撼。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三分钟后,当杨利伟的声音“飞行正常”通过电波传来时,全北京乃至全世界的华人都沸腾了! 80年代的成就 90年代的成就 第三阶段(2005年——) 21世纪初,国家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嫦娥一号”工程。这将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工程。将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继“两弹一星”、载人飞船之后)。启动并继续实施被称为“221”工程的五大航天科技工程。 航天技术, 又称空间技术。是一项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是一个国家现代技术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军事航天技术,是把航天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为军事目的进入太空和开发利用太空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 航天系统按是否可载人可分为无人航天系统、载人航天系统;按用途可分为民用航天系统和军事航天系统;按航天器种类可分为多种,如卫星航天系统、载人飞船航天系统、月球卫星航天系统等。 人类很早就有遨游太空、征服宇宙的理想。宇宙的星球对人类一直充满着吸引力和神秘感,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向往和探索空间奥秘的心情。《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以及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等。 航天飞行的历史是从火箭技术的历史开始的,没有火箭也就没有航天飞行。追溯源头,中国是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火箭”这个词在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就出现了。不过那时的火箭只是在箭杆前端绑有易燃物,点燃后由弩弓射出,故亦称为“燃烧箭”。 世界上第一个试图乘坐火箭上天的“航天员”也出现在中国。相传在14世纪末期,中国有位称为“万户”的人,两手各持一大风筝,请他人把自己绑在一把特制的座椅上,座椅背后装有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又称“起火”)。他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气动升力来实现“升空”的理想。“万户”的勇敢尝试虽遭失败并献出了生命,但他仍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的力量进行飞行的人。 钱学森 是“航天”一词首创。他把人类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是从航海、航空“推理”而成的。他说,最初是从毛泽东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得到启示。他还提出了“航宇”一词,亦即“星际航行”,他在《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行星之间以至恒星之间的飞行。如今,如果说“航宇”一词对于普通百姓还有点陌生的话,“航天”一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第一阶段(1956年——1970年) 50年前的10月,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 50年代:做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决策。 60年代:做出“八年四弹”的决策:研究人员用8年时间研制成功了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并衍生出“长征一号”、“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返回时间: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