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因素: 教育 学子集聚北大 社会因素: 政治 里约热内卢 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人口大增 1.十九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 ) A、从新大陆移向旧大陆 B、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C、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D、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多 2.关于中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以自发为主 B、历史上人口迁移是由自然灾害引起的 C、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的人口迁移频率高,规模大 D、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内地到沿海 巩固练习 3.新中国成立后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 .规模小、频率高 B.规模小、频率低 C .规模大、频率高 D.规模大、频率低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与民工潮涌向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是有组织的移民 B.决定性因素都是经济因素 C.都有规模大的特点 D.都是为了追求自身职业更好得发展 读“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 5-6题。 5.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非洲 6.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辽宁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 7.读“我国流动人口变动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时期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呈 _____ 趋势。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① ________________ ; ② 。 逐年增加 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区 (3)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_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最主要的是 ______和______。 (4)近年来我国东部一些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 ①乡村城市化速度加快 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③大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②④ 经商 自发 务工 D *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深圳 深圳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一个仅有数千人口的小渔村。在1978年后的三十多年里,深圳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目前深圳已经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思考:深圳人口爆发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大量的人口移入。 说明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受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两个方面的影响 我国春运 印度人坐火车 印度火车让我国春运瞬间成为浮云 1、概念 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①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②居住地永久或长期变更 ③持续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一、人口的迁移 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 4、因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5、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6、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7、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8、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前) 19世纪前人口迁移方向 (欧、非、亚 美洲、大洋洲) (1)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 以前 方向: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特点:集团性、大批移民 原因:开发新大陆,殖民扩张 意义: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工业文明;改变人种空间分布。 二战后世界主要移民路线 (1)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 以后 方向: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拉美、非 欧、北美、大洋洲)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2)哪类地区的经济水平较高?哪类地区的自然条件 较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