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PSK调制信号在高斯信道下的性能仿真.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word格式.整理版 4PSK调制信号在高斯信道下的性能仿真 @@@@@@@ @@@@@@@@@@@@ 摘要:4PSK调制是一种具有较高频带利用率和良好的抗噪声性能的调制方式,在数字移动通信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次设计在理解4PSK调制解调原理的基础上应用MATLAB语言来完成仿真,仿真出了4PSK的调制、解调以及在高斯信道中传输、误码率的仿真图。在仿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各种调制方法的性能。 关键字:4PSK ;高斯信道 ;MATLAB ;分析与仿真 QPSK是英文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的缩略语简称,意为正交相移键控,是一种数字调制方式。它以其抗干扰性能强、误码性能好、频谱利用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数字卫星通信系统、宽带接人、移动通信及有线电视系统之中。 QPSK信号的调制原理 4PSK的调制方法有正交调制方式(双路二相调制合成法或直接调相法)、相位选择法、插入脉冲法等。这里我们采用正交调制方式。 QPSK信号的解调原理 4PSK信号是两个载波正交的2PSK信号的合成。所以,可以仿照2PSK相干检测法,用两个正交的相干载波分别检测两个分量 a和b,然后还原成二进制双比特串行数字信号。此法称作极性比较法(相干解调加码反变换器方式或相干正交解调发) 3、QPSK解调原理及误码率分析 在QPSK体制中,由其矢量图(图2.7)可以看出,因噪声的影响使接收端解调时发生错误判决,是由于信号矢量的相位发生偏离造成的。例如,设发送矢量的相位为,它代表基带信号码元“11”,若因噪声的影响使接收矢量的相位变成,则将误判为“01”。当各个发送矢量以等概率出现时,合理的判决门限应该设在和相邻矢量等距离的位置。在图中对于矢量“11”来说,判决门限应该设在和。当发送“11”时,接收信号矢量的相位若超出这一范围,则将发生错判。设为接收矢量(包括信号和噪声)相位的概率密度,则发生错误的概率为: 省略计算和Pe的繁琐过程,直接给出计算结果: 上式计算出的是QPSK信号的误码率。 若考虑其误比特率,正交的两路相干解调方法和2PSK中采用的解调方法一样。所以其误比特率的计算公式也和2PSK的误码率公式一样。 程序及仿真图 % 调相法 clear all close all t=[-1:0.01:7-0.01]; tt=length(t); x1=ones(1,800); for i=1:tt if (t(i)=-1 t(i)=1) | (t(i)=5 t(i)=7); x1(i)=1; else x1(i)=-1; end end t1=[0:0.01:8-0.01]; t2=0:0.01:7-0.01; t3=-1:0.01:7.1-0.01; t4=0:0.01:8.1-0.01; tt1=length(t1); x2=ones(1,800); for i=1:tt1 if (t1(i)=0 t1(i)=2) | (t1(i)=4 t1(i)=8); x2(i)=1; else x2(i)=-1; end end f=0:0.1:1; xrc=0.5+0.5*cos(pi*f); y1=conv(x1,xrc)/5.5; y2=conv(x2,xrc)/5.5; n0=randn(size(t2)); f1=1; i=x1.*cos(2*pi*f1*t); q=x2.*sin(2*pi*f1*t1); I=i(101:800); Q=q(1:700); QPSK=sqrt(1/2).*I+sqrt(1/2).*Q; QPSK_n=(sqrt(1/2).*I+sqrt(1/2).*Q)+n0; n1=randn(size(t2)); i_rc=y1.*cos(2*pi*f1*t3); q_rc=y2.*sin(2*pi*f1*t4); I_rc=i_rc(101:800); Q_rc=q_rc(1:700); QPSK_rc=(sqrt(1/2).*I_rc+sqrt(1/2).*Q_rc); QPSK_rc_n1=QPSK_rc+n1; figure(1) subplot(4,1,1);plot(t3,i_rc);axis([-1 8 -1 1]);ylabel(a序列); subplot(4,1,2);plot(t4,q_rc);axis([-1 8 -1 1]);ylabel(b序列); subplot(4,1,3);plot(t2,QPSK_rc);axis([-1 8 -1 1]);ylab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