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From the SelectedWorks of SSH PeerA
Fall September 15, 2015
自下而上推动企业组织创新的过程机制探
析
雪亮 韩
霄 王
This work is lice 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 s CC_BY I ter atio al Lice se.
Available at : /ssh-peera/287/
自下而上推动企业组织创新的过程机制探析
韩雪亮, 王霄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5, 37(9): 3-16.
摘要 :
组织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转型变革的关键所在,基于个体创意而产生再逐
步被群体及管理者所确认的自下而上的组织创新尤为重要,但现有研究对此缺乏系统性思考。本
文以目标导向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管理者态度理论为基础,以“选择性”为主线,构建了一个自
下而上推动组织创新的过程模型。模型描述了推动组织创新的三个阶段,揭示了分属个体、群体
和组织三个层面的创意、创造和创新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研究内容不仅丰富了现有创新理论
,同时也为企业创新实践带来了启示。
关键词 : 目标导向 ; 社会交换 ; 态度基础观 ; 选择性 ; 创新 ; 组织创新
一、引言
就某种意义而言,现代经济的增长是人类创意的间接产出(Godley,2014),而创新又是提高企业
绩效和维系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Liao和Rice,2010;
Rosenbusch等,2011)。随着创新2.0模式的到来,民主化创新与大众创新的环境和条件日趋成熟(
刘志迎等,2015),如何激发组织内生产创意和创新行为,找出其中的驱动因素及内在作用机制,
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理论意义(Shalley和Zhou,2008),对企业客观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以往的研究中,一方面,过于强调管理者(特别是企业家)在推动组织创新中的作用(Ahlin等,20
14),鲜有对一线员工个体创意和创新行为感兴趣的研究(Slåtten和Mehmetoglu,2015),而事实上
,“组织创新往往植根于员工个人的创意,并依赖员工创意的实施”(谢礼珊等,2015) ;另一方面
,尽管最近出现了一些跨层次的研究(个体→ 团队;团队→个体;团队→组织;组织→ 团队),但
是有关个体、群体①和组织三个层次之间的跨层次理论构建和理论驱动还远远不够(Anderson等,2
014)。此外,将创新过程分为创意产生和创意实施两个子阶段(Anderson等,2014)的做法,也忽视
了创新的整体性。有鉴于此,本文借鉴Muller等(2014)①的理论建构方法,在整合目标导向理论(go
al orientation theory)、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和态度基础理论(attitude-based
theory)的基础之上,以“选择性”(selective)为主线,尝试构建一个自下而上的②,由“创意——
创造——
创新”三个阶段组成的,旨在揭示推动组织创新内在过程机制的跨层次理论模型。根据Revelle(200
4)的研究,我们将创意(creativity)定义为一种想法(thinking),将创新(innovation)定义为一种成就(i
mplementation) ;根据Bergendahl和Magnusson(2015)的研究,我们将创造(creation)定义为将创意转
化为创新的社会互动行为;根据Henkel(2006)以及Alexy等(2013)的研究,我们将选择性定义为一
种出于自愿性的、带有目的倾向的不可撤销性行为。
①根据Fay等(2015)的研究,工作组的性质差异对组织创新的影响不同。本研究中的群体除了正式
工作场所的合作团队成员外,还包括工作场所内的非正式团体。
①Muller等(2014)以情感传递为主线,阐述了受外部事件影响的个体同情心在组织内部传播并最
终影响企业的慈善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