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的形成-李济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一 )中 国 民族 的形 成 一次人类学的探索 (博士论 文 ) 说 明 《中国民族 的形成》是 年著者在 哈佛大学研 究院完成 的博士 论 文 ,于 年在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部正式出版 ,是研究中国人 类学 的第一部著作 。本书初稿 的第 二章 曾由雷宝华据打字稿译成 中 文 (题为 《中国人种之 构成 ,于 年发表于 《科学》月刊第 卷第 期 。 年须 山卓将本书译成 日文全文发表于东京生活社 (书名 为 《支那民族 形成 。本书现全文译成中文发表 。 此 次特 约请 了北京 中央 民族大 学及其他方面 的几位专家 学者参 与本书的翻译工作 ,其中尤 以张海洋博士、胡鸿保博士及林宗锦女士、 李苏幸女士花 费时间精力最大 。全书最后经张、胡二位校订统稿 ,在 此一并致 以谢意 。 译者的话 应编者之邀我们合作翻译 了 《中国民族 的形成》一书 。译毕 后我们认为有 以下几点应 向读者作些说明: 本书原名为 ,今译 为 《中国民族的形成》,是考虑到学术界多年 的沿用和著者本人 的称法 。但译者注意到就 内容而论,若将其译成 《中国汉人的形 成》则会使名实之间更加相副 。读者在看到书里的 “中国人”一 词 时 ,应 将 其 理解 为“汉人 ”,即著者 所 说 的“我群 ”。中 国历 来 是 一个多民族 国家,各族的交往和混血 以及汉族 “滚雪球式”的壮 大都是无可辩驳 的史实 。著者 虽未使用 “国族 一 词 , 但 他 已经注 意 到 了这种“多元 一体 ”的进程 。因此 ,“我 群 ”与“你 群 ”之分并无丝毫偏见或大 民族主义。 本书所引汉文古籍主要是出 自 《二十四史》及 《古今 图书 集成》,引者在一些地方作 了意译 。翻译时我们基本都查核了原 文 ,并依 中华书局标点本及 中华书局 年影 印本作了还原。 由于本书写作年代较早 ,其 中一些提法与当今研 究结论 明显不 同之处 ,我们 以译者注 的方式 随文作 了说 明。另外还想在此指 出两 点: 鲜卑与匈奴、契丹、蒙古等族属东胡族系,而满族等 则属通古斯 ;书中 (尤其是表 提到 的通古斯大多数应是指鲜 卑族 。 苗和瑶两族的语言现归在汉藏语系苗一瑶语族,而非 南亚语系孟一高棉语族 ;书 中提到孟一高棉族人在华 中和华南 的迁徙 (如第六章)指的实际是苗族和瑶族先民的活动。 本 书 译事 具体 分工如 下:张海 洋 译 前 言、第 一、第 八 章;李 苏幸译第二、第三章、附录;林宗锦译第四章;林春译第五章;胡 鸿保译第六章 ;颜宜葳译第七章 。全部译稿 由张海洋校对后又 由胡鸿保进行了统稿,最后由李光谟先生终审。 翻译 中曾得到张公瑾、龚佩华、邱久荣、定宜庄和邓小南 等师友 的具体指点,并参考 了雷宝华及须 山卓 氏的译本 ,特此 申谢 。 因原著 内容涉及的学科面广,加之译事仓促,故虽经努力, 恐仍不免疏漏,欢迎识者指正。 张海洋    胡鸿保 年 月于北 京 中央 民族大 学 前 言 在 写作本书时,我尽量结合 了动物学和遗传学 的方法 。 目 前,透彻研究这一 问题的事实材料还很不够 ,然而,通过利用历 史学和人体测量学这两个方面 的资料和数据 ,人们有 了看待这 一 问题 的新 眼光并找到 了一个新 的研究角度 。它并不仅仅是试 图在几乎完全依赖过去 的记载 的中国老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