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理学美学-潘立勇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引 言 本书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历史的、宏观的 角度辩证地 、立体地考察朱子理学美学的立论前提及它的社会文 化、思想体系和个体人格背景,这部分是本书的导论 ;二是从逻辑 的、微观的角度系统地、深入地探讨朱子理学美学在其本体论基础 上 由审美客体论、艺术哲学、山水美学、人格美学、审美教育等部分 构成的理论体系及其二重性矛盾,这部分是本书的本论;三是从比 较 的角度对朱子理学美学所表现 的民族价值观念和 思维运作模 式 ,它在促进美学思想的伦理化和思辨化方面 的二重性影响及其 历史功过和现代意义作 出 自己的分析与评价 ,这部分是本书的余 论 。 研 究朱子理学美学首先要解 决 的是它 的立论前提和理论背 景。所谓立论前提即是:理学美学这个概念是否成立 。人们已经习 惯了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家美学等概念,而对理学美学的提法 可能会有异议 ,本书的立论前提即在于肯定理学美学概念的成立, 理学美学不仅仅是指理学家 的文艺或美学思想 ,而是指既继承 了 儒家美学的以 “仁”为立论基础和指归的美学传统,又超越了传统 儒家美学的 “仁学”视界,吸取了道家美学和佛家美学的本体论思 想和思辨因素 ,有别于传统儒家美学的独立美学形态 。它是中国古 第 4 页 典美学中一种本体化、伦理化、思辨化的理论形态,是中国古典美 学发展演化过程 中的一个必然与必有 的环节 。朱子理学美学是其 集大成者 ,对当时和此后 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有着重大和深 远 的影响。所谓理论背景着重指的是朱子理学美学所赖 以产生和 形成的二重性社会形态及社会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朱熹本 人 的二重性人格特征 ,以及他 的二重性哲学思想体系及其 内在矛 盾,这是我们理解朱子理学美学的特殊性和矛盾性的关键。 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 ”中,对 中国 古代哲学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即 “其对古人之学说,应 具 了解之 同情 ,方可下笔 ”,他又说: 所谓真 了解 者 ,必神游 冥想 ,与立说之 古人 处于 同一境 界 ,而对 于其持论所 以不得 不如是之苦 心孤 诣 ,表 一种之 同 情 ,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 ,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否则数 千年前之陈言 旧说 ,与今 日之情势迥殊 ,何一不可 以可笑可怪 目之乎 ?但此种 同情之态度 ,最易流于穿凿 附会之恶习 ;因今 日所见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仅存 ,或晦涩而难解 ,非经过解释 及排 比之程序 ,绝无 哲学史之可 言 。然若加 以联贯综合之搜 集 ,及统系条理之整理 ,则著者有意无意之 间,往往 以其 自身 所遭 际之时代 ,所居处之环境 ,所熏染之学说 ,以推测古人之 意志 。 …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 ,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 愈 远。① 在 中国古典美学 的研 究 中也会碰到这个难题 ,尤其是研 究朱熹这 样博大精深而又矛盾复杂 的理学家 的美学思想 。当代学人刘述先 ①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审查报告”一 ,中华书局 年 版 。 第 5 页 先生在 年 国际朱子学会议上也提 出了同样的见解 : 总之 ,我们要还 出哲学史的真相 ,首先必须要浸润在传统 的思想 中,了解他们 的问题 ,以同情 的态度追随他们去探索 问 题 的答案 ,才不至于空入宝 山,无功而还 。当然我们尝试去 了 解传统 ,并不是要抱残守缺 ,只做一些寻章摘句 的工夫 ,而必 须述之于善巧 的解释 ,才可 以帮助现代人看到传统的意义 ,并 进 一 步 了解 其 限制 ,加 以创 造 的转 化 , 以适 应 现 代 人 的 需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