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学校传染病防控.ppt
* * * *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虫媒与动物传播的疾病 1.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 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疾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蚊虫通过叮咬病猪后10~12天再叮咬人进行传播。 发病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多在夏秋季节流行,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 主要临床表现 高热、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症状和体征,重症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 2.狂犬病rabies 由狂犬病毒引起 ,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 )。 主要传染源是带狂犬病毒的狗,其次是猫、狼等家养或野生动物,在临床症状出现前3~5天及整个病期都具有传染性。 人类主要通过被带病毒的狗、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而感染,或伤口被带病毒的唾液沾污感染。 人群对狂犬病普遍易感。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偶尔短至10天或长至数年。 主要临床表现 患病后表现为高度恐惧、狂躁不安、恐水、怕风、怕光、怕声响等,并逐渐出现咽喉肌痉挛、流口水、全身迟缓性瘫痪症状,最终因瘫痪死亡,病死率几乎100%。 3.疟疾 malaria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为传染源。疟疾经蚊虫叮咬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通常为12~30日。 疟疾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流行,其次为温带。发病以夏秋季较多,但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发病不受季节限制。 主要临床表现---“打摆子” 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 典型症状为突发的寒战高热。寒战持续10分钟到2小时,同时体温迅速上升,全身酸痛乏力,发热2至6小时后,开始大汗,体温骤降,持续1至2小时后进入间歇期。疟疾初发时,发热可不规律,发作数次后呈周期性发作。其他症状有头痛、疲倦、食欲不振及肌肉疼痛。 间日疟和三日疟预后良好。恶性疟可有脑型疟疾,其病死率高。 4.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肝、脾门静脉系统所引起。 血吸虫病为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传染源是被血吸虫感染的人、家畜。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称为疫水。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人患血吸虫病是因为皮肤粘膜接触疫水而被感染。只要不接触疫水就不会得血吸虫病,因此,应避免在有钉螺的水域游泳和戏水。 人对血吸虫病普遍易感。潜伏期平均为40天,多数在3周至2个月。 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部分省份,感染多发生在春季和夏秋季节。 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期可出现畏寒、高热、皮肤过敏表现和腹痛、腹泻等症状;慢性期可出现腹泻、腹水、肝脾肿大等症状。 (四)接触性传染病 1.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epidemic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红眼症,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眼部感染性疾病。 传染源是结膜炎患者。通过接触结膜炎患者的眼睛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其他物品,包括与患者共用毛巾,均可能感染病原体。 人群普遍易感。细菌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1~3日,病毒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1~12日。 主要临床表现:单眼或双眼出现白色或黄色的分泌物,有畏光、易流泪、疼痛,眼皮红肿症状。 2.疥疮scabies 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常见寄生虫病,传染性极强,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发病率非常高。 传染源是疥疮患者。通过密切接触而传播,如与患者同床共睡或握手,也可通过使用患者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巾等间接传染。 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损害为针头大小的丘疹及疥虫掘的隧道,长约2~4毫米,呈灰褐色不规则曲线或隆起,此为疥虫钻行的痕迹;皮疹好发于皮肤薄嫩的地方,尤其是在手指缝、小腹部、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