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田疗法(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 森田疗法的治疗方法 住院式治疗 门诊式治疗 生活发现会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初次在众人面前讲话会紧张。听说别人生病或者别人家中发生煤气泄漏事件,会细心检查。这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是生活中正常的,事过之后就会消失。 但有些人总担心自己有病,担心自家煤气没关好,不反复检查就放不下心等等。对有特殊性格的人会把正常的反应视为病态,拼命想消除,结果反而使这种不安感变成症状固定下来,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形成神经质症。 容易发生神经质症的性格特征 (1)偏内向性格、注意力过于关注自己。  (2)追求完美,并且责任感过强 。 (3)对不良信息十分敏感,胆小怕事,容易担心与焦虑。 (4)好强、上进、不安于现状,容易产生内心冲突。 (5)执着、固执、具有坚持性。 (6)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水平。 神经质的发病机制 束缚机制 神经质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疑病素质(行为模式) 森田对神经质症发生的基础认为有共同的心理素质,称之为疑病素质。 1、“过强生的欲望与过强死的恐惧” 森田认为,疑病素质直接与死亡恐怖有关。而死亡恐怖与生的欲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对死亡越恐惧,表明人对生的欲望就越强烈。 生的欲望表现在:怕有病痛、怕残废,怕死亡。 所谓疑病就是疾病恐怖,担心自己患病,怕病怕死。这是人对生存欲望的反映,存在于所有的人。但当其强度过分,表现于不乐观与非理性时,就开始形成一种异常的行为模式,把生存变成了一种负担,产生复杂、顽固的神经质症状。 这是森田认为神经质症发生的核心问题。 2、过于关注身体与精神的现象或症状 (内省力过强) 神经质症者是一种内向型气质。内向型的人偏重于自我内省。 对健康过于关注。难以糊涂。 3、自我感觉过于敏感 对自己躯体方面或精神方面的异常与疾病等感觉特别敏感。容易向坏处想,盲目下坏结论。 无病呻吟。创造症状,作茧自缚。 4、对无意义信息放大或错误解释,表现杞人忧天 常常因忧虑和担心而形成疑病,如坚信自己很虚弱、有异常、有严重疾病,并为此发愁。 5、欲望过高过急与内心强烈冲突 神经质症的患者具有某种症状,其本人又有明显的性格问题,故有从症状中摆脱出来的强烈欲望,试图努力地克服症状,往往遭遇挫折。有时欲望越大,挫折越大,痛苦自然就越大。使自己陷入更深更紧的症状中。 6、症状的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是当症状发生后,患者常封闭在疾病的世界中,由于自我暗示,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于症状,感觉体验就会变得敏感,感觉的过敏使注意力又进一步固定于此感觉(症状)。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出现使感觉更加过敏的精神过程,就产生持久的精神身体症状。结果引起误解、小题大做和症状化 。 7、出现症状的恶性循环 对治疗的急于求成,违背客观规律,又因挫折引起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又滋生强烈摆脱痛苦的愿望,再次陷入急于求成的循环中。 神经质症的发病机制之二    ——过于强求完美与秩序 神经质症的发病机制之三 ——责任心过强、害怕差错与不良后果。 神经质症的发病机制之四 ——对自己的判断力与控制力缺乏 基本信任。 神经质症的发病机制之五 ——缺乏基本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应对 能力 第三节 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 森田疗法的着眼点在于陶冶疑症素质,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其治疗要点概括为“顺应自然”和“为所当为”这样两点。 1、认清疾病的本质 2、改变病人的疑病基调 3、阻断“精神交互作用” 4、促使精神能量向外 5、调动原本的生的欲望 6、性格的陶冶 核心思想:“事实为真,顺应自然,忍受痛苦,为所当为” 1、只有事实才是真实的。 2对症状顺其自然,以事物为准则,以目的为准则,以行动为准则。 3、为所当为≠为所欲为 一、森田疗法的特点 1、不问过去、注重现在 2、不问症状、重视行动 3、生活中指导、生活中改变 4、陶冶性格、扬长避短 二、治疗原则 1、“顺应自然” 承认现实,不必强求改变,接受自己的情感,不去压抑和排斥它,让其自生自灭。 “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 (1)要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 不必去对抗自己的想法而需注意自己所采取的行动,从心理上放弃对对立观念的抗拒。 (2)要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 对自己的症状采取接受态度: 一方面不会强化对状状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boo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