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下乡心得体会(贫困山村).docx

大学生三下乡心得体会(贫困山村).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三下乡心得体会(贫困山村) 第 PAGE \* Arabic \* MERGEFORMAT 1 页 大学生三下乡心得体会(贫困山村) 大学生三下乡心得体会(贫困山村) 左丽梅 裴斯泰洛齐曾说: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裴斯泰洛齐的话充分说明了理论与实践不能分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三下乡我对次有较深的感悟。 在我的印象中,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受现代化影响越小,对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就越小,然而当我们一行人抵达龙朋镇最贫困的一个自然村——咩哺村时,事实与我的想象完全相反。刚进村子,一股恶臭扑鼻而来,村子里遍地是鸡鸭鹅粪。村子里的建筑也参差不齐,有的人家已经盖起了小洋楼,大部分人家还住着年代久远的土房子,看来这个村里的确比较落后。 我们开始了走访,一家一户的地敲门,正是午时,在家的村民不多,询问了村子里的老人和小孩,村里的劳动力这个时候大多在地里劳动。好在村里还有一些老人和几个尚未去地里的老乡,我满怀期待。来之前我已经对咩哺有了一定了解。这个小村子是一个彝族村寨,住的大多是黑彝和花腰彝,村子经济比较落后,是龙朋镇的两个贫困村之一,所处地理位置也比较偏僻,去咩哺的山路太窄,又都是山路,我想着这样的地理环境对该村的民族文化会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然而当我们开始对村子里的民族文化传承进行调研时,结果却让我十分震惊。据当地村民说,该村已经二三十年没有没有过火把节(我们都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村里的孩子即使能够听得懂一部分彝语,但是大多已经不会说,年纪大一点的老者也少有会写彝字的。彝族传统的刺绣手艺也渐渐失传,一位老奶奶告诉我们,她们的彝族服饰如今也是到镇上买,年轻的时候她母亲给她做了一套,现在大家基本不会做了,而且年轻人都觉得直接买的更方便,最主要的是现在大家都不穿他们的民族服装了……如今这个村子的汉化程度并不因为村子山高谷深,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变而受到影响,反而就是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偏僻的彝族村落所传承着的民族特色的东西越来越少,村民不再过他们的传统节日,不再说他们自己的语言,不再学习他们的刺绣…… 这样的访谈结果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个问题,我的想象与事实是相反的。诚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咩哺村的民族文化传承现状令人叹息。对于我之前想象中地处偏僻位置的村落传统文化应该保护得比较好的想法我也做出了反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个大学生,学习知识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书本上,理论源于实践,我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时候离不开实践。理论与实践永远是分不开的,在实践中可以检验真理,也能培养能力,弥补不足。这次暑期三下乡活动让我深感实践的重要性,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投身到实践活动中。 此次三下乡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认为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终将走向社会,有时间的时候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要理解中国就要投身实践。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