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药物分布.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药物分布.ppt

* * * * 四、药物从消化道向淋巴系统转运 绝大多数药物进入血液循环(98%) 大分子物质以淋巴系统转运为主(高级脂肪酸(C10以上、脂肪酸甘油酯、维生素A 、胆固醇、蛋白质、酶等) 脂溶性药物进入淋巴系统程度取决于与乳糜微粒的亲和性;水溶性药物由分子大小决定淋巴系统趋向性 * 第四节 脑内分布 血-脑屏障 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的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 功能: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具有更加稳定的化学环境 * 脑屏障的生理基础: 神经胶质细胞 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 脂质屏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被一层神经胶质细胞(富含髓磷脂)包围,连接致密,形成脂 质屏障; 脑屏障的种类: - 血液-脑组织屏障 - 血液-脑脊液屏障 - 脑脊液-脑屏障 * 脑脊液充满于脑室与蛛网膜下隙 成人脑脊液总量约为120 ml 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得多,其他成分 差别不大, 脑脊液pH值比血浆偏酸0.1。 二、脑 脊 液 * 三、药物从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决定性因素 药物分子大小、解离度(弱碱性药物) 血浆蛋白结合 葡萄糖、氨基酸的主动转运 * 药物从脑组织排出,主要有两条途径: 从脑脊液向血液中排出:通过具有较大孔隙的蛛网膜绒毛滤过 从脑脊液经脉络丛主动转运进入血液 四、药物由中枢神经系统向组织的排出 * 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 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增加化合物脂溶性。 制备纳米载药系统粒,粒径小于100nm,对纳米粒进 行表面进行聚乙二醇修饰 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性载体,如氨 基酸载体、己糖载体、单羧酸载体等,在载药微粒表 面连接上相应的配体,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 通过鼻腔途径给药,嗅神经通路、嗅黏膜上皮通路、 血液循环通路。 五、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 * 第五节 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 一、红细胞的组成与特性 血红蛋白、糖类、蛋白质、类脂、核酸、酶、电解质等 意义:红细胞常被用作生物膜的物质转运模型,需要了解其转运机制 * 体外药物的红细胞转运: 影响因素:解离状态、脂溶性;分子大小、电荷性质 体内药物的红细胞转运: 与药物血浆动力学具有平行性质 影响因素:游离药物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 二、药物的红细胞转运 机制: 被动转运(大多数药物) 促进扩散(糖类) 主动转运(离子) * 第六节 药物的胎儿内分布 胎盘构成 胎儿绒毛膜、绒毛间隙、子宫基蜕膜 胎盘屏障(血、胎屏障)---脂质屏障 滋养上皮层、绒毛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内层 * * 药物转运机制 被动扩散:大部分药物 促进扩散:葡萄糖 主动转运:无机离子、内源性物质 影响因素:解离度与脂溶性 分子量(600Da) 血浆蛋白结合率 胎盘功能改变 * 胎儿内的分布 特点:血浆蛋白含量低、体内各组织屏障尚未成熟 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苯妥英钠、吗啡等) * 第七节 脂肪组织分布 脂溶性药物、农药、杀虫剂 体内药物贮库 影响因素:药物的解离度、脂溶性 及蛋白结合率等 * 第八节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 微粒系统给药后的体内分布过程 1. 在血液中分布,并随血液进行全身循环。在此过程中微粒会和血浆蛋白结合;会被巨噬细胞吞噬或被酶降解。 2. 穿过血管壁,在组织间隙积聚。 3. 通过细胞的内化作用向细胞内转运。 4. 细胞核内转运。 一、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处置 * * 二、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 (一)细胞对微粒的作用 膜间转运和接触释放 吸附;融合 内吞 * (二)粒径对分布的影响 粒径大于7μm:被最小的肺血管机械地截留 粒径小于7μm:被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摄取 粒径小于0.2μm:大大增加进入体循环分布的量 粒径小于0.01μm:可进入骨髓 * 带正电的微粒很容易被白细胞吸附和吞噬 带负电的微粒则由于排斥作用不易被白细胞吞噬 微粒的表面ζ电势可影响其和血浆蛋白的结合 微粒表面负电势的绝对值越高,越易被血小板附着 ——微粒表面的电荷对药物的细胞内转运具有重要意义 (三)电荷对分布的影响 * 微粒给药系统的材料大都为高分子聚合物,受各种酶催化可发生降解发应:如胰蛋白酶、淀粉酶等 (四)微粒的生物降解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 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会明显影响微粒系统的 分布 EPR效应: 纳米粒能穿透肿瘤的毛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