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城市扩展引发的城市边缘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
——以武汉市为例》
摘要:在我国城市快速扩张的今天,城市边缘的生态环境问题愈来愈引起世人的关注。本文从城市边缘区和城市扩展入手对城市边缘区的组成要素、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导出了形成现状的成因,并提出构建大城市边缘区良好生态环境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 城市扩张 生态环境 边缘效应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expanding of our city, problem such abou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ity limits which is more and more brought to the forefront of people’s atten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lement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urban fringe start from the urban fringe and urban expansion to find out the formation reason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how to build a good environment.
Keyword: Urban fringe Urban expansi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Edge effect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生活,聚居于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模式便开始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城市的快速扩张也就一发不可收。有关城市的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亦不再仅仅是居住、交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保护等问题,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生存空间的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的焦点。尤其在中国,矛盾更加尖锐。
城市边缘区与中国的城市扩张
1.1城市边缘区
“城市边缘区”(Urban Fringe)的概念是伴随着城市化水平发展而出现的,是城市建成区与周边广大农业用地融合渐变的地域。不仅具有界定、区分各类空间的职责,还担负着不同空间相互联系的媒介作用。不同空间的组成要素、功能特征在此交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土地特征的渐变性,以及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复杂性等问题上城市边缘区成为了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独立的地域单元,但更具有客观存在性和相对独立性。
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而后的杜能环和伯吉斯的同心圆学说、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等,最早描述了城市地域功能分布及土地利用空间组合模式的理论,也开始对城市中心和边缘有了初期定位。随着世界城市进程的加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范围不断加大,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首次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的概念。1975年洛斯乌姆等提出了:“城市边缘区”是位于城市核心区外围,其土地利用已处于农村转变为城市的高级阶段,是城市发展指向性因素集中渗透的地带,也是郊区城市化和乡村城市化地区。1984年彼得·霍尔总结了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城市的演变和发展,将都市的演变分成了:流失中的集中、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和流失中的分散六个阶段,不仅从宏观上概括了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历程,也揭示了城市边缘区形成的普遍过程。
1.2中国的城市扩张
很多学者都力图在空间上对“城市边缘区”进行较为准确的界定,然而我国的城市地域结构由于几千年固有的‘城——郊’二分模式、改革开放前的计划模式和现有的行政区划体制等特殊性,很难用西方的土地利用模式来描述和界定。
国内规划界关于“城市边缘区”系统的研究多以1995年顾朝林的《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为基本框架。广义的‘城市边缘区’概念的范畴很广,包括城市郊区、市辖县和影响区。狭义的“城市边缘区”则是按照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来定义的,空间范畴基本上是广义‘城市边缘区’概念中的第一层次——“城市郊区”。国内学者刘卫东以城市环线作为划分依据,将大城市郊区分为三个圈层空间:近郊外环带、中郊产业带、远郊田园带。近郊外环带邻接中心城区,与中郊以城市交通外环线和城市绿带相分隔,以城市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和建设景观为主,既是城区外延扩张的目标空间,在城市规划上实际上属于城市规划建成区,是城区内涵发展引起的人口与产业外迁的直接承载区[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市处于全方位的变革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强大的城市化浪潮的推动,我国的城市建设步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各地纷纷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造城运动,是乎欲将整个中国搬入城市。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建筑猛增、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状况,城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