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第四章 共同侵权行为.ppt

武汉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第四章 共同侵权行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共同侵权行为 第一节 概述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澄清 数人侵权: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或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结果。包括共同侵权行为与数人分别侵权。 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加害行为与共同危险行为 数人分别侵权:是指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结果。 例1:甲乙丙共谋抢劫丁,甲放风、乙挟持丁、丙搬运财物。 例2:甲乙共抬一家具上楼梯,不慎倾覆,砸伤后上楼梯的丙。 例3:甲与乙有仇,甲唆使丙绑架乙,丁提供车辆供丙使用。 例4:甲乙丙在人行天桥上往下丢鞭炮,丁被一鞭炮炸伤,不知为何人所伤。 例5:甲超市货架上陈列裸刀出售,乙将一刀置于购物篮未加特别注意,排队付款时刀滑落,致丙受伤。 例6:甲殴伤乙致其轻伤,乙坐出租车去医院时被司机诓骗绕远路耽误了救治时间,又因医生疏忽误诊导致病情恶化转为重伤。 例7:甲乙互不认识,但都与丙有仇,某日晚上,甲到丙家前门放火、乙到丙家后门放火,致丙房屋被毁。 二.数人分别侵权 1.数人分别侵权与共同侵权行为的区别 2.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行为人为二人以上 2)主观要件:各行为人之间没有意思联络 3)行为要件:分别实施侵权行为 4)结果要件:造成同一损害 3.法律后果 1)各行为人的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原因叠加的数人分别侵权)——11条: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2)各行为独自尚不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12条 A.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B.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问题:能否确定责任大小,如何判定? 第二节 共同加害行为 (狭义的共同侵权行为) 一.共同加害行为的概念、特征 《通则》130条、《侵权责任法》第8条、《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3条: 是指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共同侵害他人合法民事权益造成损害,依法应承担连带责任的侵权行为。 问题1:“共同”是指“意思共同”还是“行为共同”? 观点1:主观说——意思共同(分为共同故意说、共同过错说) 观点2:客观说——行为共同(分为一般客观说、真正客观说) 观点3:折中说——兼指意思关联共同与行为关联共同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3条:区分3种情况 1)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致人损害——第1款前段:有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 2)二人以上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第1款后段: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 3)二人以上无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第2款:不构成共同侵权,应根据过失大小或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8条未明确“共同”的性质,但12条规定“数人分别侵权”承担按份责任,似采主观说:依此,《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3条第1款后段与第2款均被12条吸收 问题2:共同侵权行为是一般侵权行为?特殊侵权行为? 问题3:共同加害行为与共同犯罪的区别? 二.共同加害行为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两个以上行为人 1)两个以上行为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2)两个以上行为人均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 问题:是否要求各行为人都具有责任能力? 2.客观要件:各行为具有协作性 1)各行为相互协作构成一个完整加害行为; 2)单个行为均不足以造成损害; 3)不能是分别实施各行为偶然结合在一起造成损害。 3.主观要件:共同过错 1)共同故意:是指各行为人不仅对加害行为存在个别的故意,且相互存在意思联络。 2)共同过失:是指各行为人对加害行为造成损害均存在疏忽或轻信。 4.结果要件:同一损害后果 1)损害后果构成一个整体; 2)共同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整体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三.共同侵权行为的形态 1.共同正犯 是指在实施加害行为时各行为人都处于同样的地位,都实施了具体行为,其作用相当或大致相当。 1)是共同加害行为最常见、最典型的形态; 2)各行为人承担不同的任务不妨碍其被认定为共同正犯。 2.关于“团伙成员” 3.教唆、帮助行为——第9条、《通则意见》148条 1)教唆的概念、要件 是指采用指使、开导、劝说、刺激、利诱、怂恿等手段使他人接受教唆人的意图并最终实施侵权行为。 A.教唆只能是积极行为; B.教唆行为与侵权行为具有因果关系;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