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历史沿革-三晋出版社.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历史长新,文化不朽 ———《马邑文化系列丛书》总序 朔州市朔城区作家协会主席 熊国章 今朔州市委、市府所在地── 朔城区,古称马邑。 据朔州旧志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大将蒙恬率秦军 北击匈奴,在此筑城养马,故名马邑,因之名县,马邑之 名始此。 古籍中还有这样一则神奇的记载:“秦时建此城 辄崩不成,有马周旋驰走反复,父老异之,因依以筑城, 遂名马邑。 ”(《太平御览》卷一六三引《晋太康地记》) 考古资料证实,战国晚期至秦,这里已有居民聚 落或城池存在。 秦汉马邑城的具体位置与后来北齐朔 州土城址基本吻合,北齐朔州土城就是在秦汉马邑城 旧址上改建、加固而成的。 人们常说,研究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离不开城 市的起源。 毋庸置疑,秦汉马邑城就是至少有着 2200 多年建城史的朔州市(朔州中心城市)的主要源头。 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的朔州市也就是秦汉马邑城的 延续和发展。 两千多年来,马邑古城曾一直是马邑县、马邑郡 1 以及古朔州等历代行政区域的治所。 作为行政区域, 马邑的历史要比朔州古老得多。 作为朔州地区历史上 知名度最高的坐标城市,古马邑称得上是朔州区域文 化的地理核心载体。 古代的马邑, 地处内外长城形成的颇为特殊的 “历史夹缝”中,历朝历代,一直是中国土地上民族冲 突与融合最激烈、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战争孕育了马 邑,也孕育了政治变革和社会开放;经济、政治的争 夺,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如果 说, 战争是实现民族与文化大融合的一种暴烈形式, 那么,马邑(朔州)的历史其实就是这样一部“得失常 相伴,正反乃能合”的战争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 在古马邑(朔州)这片黄土地上相互碰撞、交融,共同 创造了兼容并蓄、多源继承、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马 邑文化。 所谓马邑文化,大体可以说就是以马邑为总 称谓的今朔州之地的历史文化,或者说就是以今朔州 为地理载体,以马邑古城为中心蔓延两千多年的历史 文化。 (参见李元庆《马邑文化三论》)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纵观我国历代地方行政 建制的演变进程,往往同一类型的建制反复交织于不 同时期,同类建制的辖属地带也往往在不同时期有着 相当悬殊的广、狭之别。 比如,隋唐时期马邑郡、朔州 的反复改置易称。 再比如,在古代朔州地区,曾先后建 马邑城两座 ,置马邑县两个 ,其城址所在不一,有“秦 马邑”与“唐马邑”之分。 秦汉 时马邑城址在今朔州古 2 城 一带, 而唐开元五年又于州城东三十里“别置马 邑”,其城址在今朔城区神头镇马邑村。 这无疑给研究 者如何把握马邑文化的地理载体即空间界域带来了 一定程度上的复杂性。 鉴于上述理由,我们不妨把马邑文化圈的范围缩 小限定在朔城区一带。 可以把两座古老的城池── 朔 州古城和唐马邑城确定为马邑文化之中心载体,然后 以一线相连,并以这条线为半径,分别以两座古城为 中心划两个相交的圆圈。 其涵盖面便是作为马邑文化 地理载体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空间界域。 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个性的地方文化形态,马 邑文化有源远流长的马文化背景,有得天独厚的地缘 地气因素,有超越时空的历史人文底蕴,有多元杂交 的开放发展优势。 朔城区委、区政府在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实现转 型跨越发展的过程中,以盘活整合本地区文化资源为 抓手,正式启动了大型文化工程《马邑文化系列丛书》 的编纂工作。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功在当代、泽及未来 的文化惠民工程。 《马邑文化系列丛书》 首辑十种包括: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