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论坛.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团队的马拉松 ———人文社科论坛5代序 吴 戈 艺术文化学院是云南艺术学院比较独特的一个学院,从办学的重要性来说, 它是全院人文社科基础的教学团队,在学院的教学工作里是基础中的基础,核心 内的核心;从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上看,艺术文化学院又是一个年轻的团队。这 种既资深又年轻的角色感,让艺术文化学院在发展当中充满了困惑。 艺术文化学院一方面要扮演好全院人文基础课教学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 在新的历史发展中探索艺术经纪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在两种办 学追求中,艺术文化学院常常感到首尾相顾的劳顿,这一点我是特别能够体会 的。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经纪人专业作为新事物,不像老专业、老学科有 章可循,有经验可以借鉴,艺术文化学院正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需要付出更多 的努力。 为了在这种首尾相顾的劳顿中获得平衡,艺术文化学院在稳住传统教学内容 的同时,用了很大气力在新课程、新专业、新学科的发展上,开展 “走出去” “请进来”的探索,即一方面学习别人成功的办学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借助别人 的成熟课程内容来填充学生对新知识、新经验的需求空间,从而积累了自己的经 验,探索出了自己的办学路径。应该说,从眼下这一本论文集中多多少少可以看 到这种积累与探索的努力痕迹。如果把艺术文化学院第一本、第二本、第三本 ……直到这一本 《人文社科论坛》论文集作一次匆匆的回顾,就会发现,这些 论文集像是艺术文化学院拾级而上的一级级台阶,可以看到发展和进步,甚至可 以看到论文水平的变化,以及学科领域的扩大、学术视野的拓展。文化创意产业 的研究论文从最初只有少量几篇,到现在成为论文集的主打板块,见证了专业发 展带来的教师队伍变化和专业视野的调整。而且,论文的现实关注性变得更加突 出,这大约是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兴省战略所要求的,当然也是办学发展需 1 要的。 云南艺术学院和所有艺术院校的特点一样,就是在技术技巧层面和行为体现 方面格外强势也格外精彩,但是,在将感性经验和技术美感上升到理性总结和美 学理论这个方面就明显是一块短板。我从来不认为艺术家在理论方面天生笨拙, 我只是认为,艺术家追求、积累的感性的智慧,与理论体系、概念界别、逻辑秩 序等等的理性智慧是两条道路,绝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仅凭单一智慧的发 展,人类是不能存在的。根据这样的认识逻辑,我认为艺术家,尤其是教师艺术 家也不能在 “感性智慧”园地里单一发展,他们还应该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 理性表达能力。应该改变那种习以为常,就是通常由艺术天分不高、文学能力缺 乏的人书写美学、艺术史、文学史、文艺美学、文艺理论的情况。艺术经验的理 性总结与原理归拢就成为理论,而艺术技能技巧的演进过程就是艺术史。这其中 自然少不了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传播学等等 的关联,这是伴随艺术家们从事艺术活动的过程自然发生的,但是除此之外且更 为重要的是,艺术家们对艺术发展变化的 “演进过程”,也就是对艺术史要留 心,对经验总结要留意,要自己动手研究些问题,解决些困惑,这样才能在教学 中使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我从来不相信那种自己 “讲不清”却想要学生 “听得清、懂得快、记得住” 的教师,不相信那种 “肚中有货就是倒不出来”的教师,那种稀里糊涂的教学, 那种绝少新意、支吾嗫嚅、闪烁其词、似是而非的教学,是误人子弟、谋财害命 的教学,是给神圣的教师职业抹黑的教学。云南艺术学院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 就是想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由个人素质不高的人进行教学现象。我始终认为,教师 职业应该避免匠气,教师应该是学者,非学者不足以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更谈不 上优秀的教师。现在的社会有一种简单思维,就是非此即彼。一般地,不做学问 不写书不发表论文,就不足以成为学者型教师,这是肯定的;但是,只强调学术 成果甚至过了头,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只见到论文发表、书籍写作和实验 室成果,以此简单地衡量教师的学术水平不算,还把学校教师的主业———教学工 作挤占到了次要位置,这就本末倒置了。对艺术院校的教师而言,教学、研究、 创作展演实际上是安身立命的 “铁三角”能力,对学校办学来讲,也是同样道 理。但是,纠正偏颇的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