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学校课程建设.ppt

  1. 1、本文档共1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核心素养的 学校课程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三特性 1.建设目的:具有课程指向的校本性。 2.建设内容:具有文化内容的整合性。 3.建设主体:具有教师参与的主体性。 1.有效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2.合理开发校本课程。 3.科学构建适切本校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建设三指向 目录 三、学理指向的学校课程现状 二、规划指向的学校课程实践 一、落地指向的学校课程开发 一、落地指向的 学校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需要回答的问题 成熟完善的课程的标志: 一定是一个可操作的课程 一定是一个可复制的课程 一定是一个可迁移的课程 不能让操作者去猜 让想学的人可以做 让有同感的人能创造 1.1 凸显技术应用的课程研发 黑龙江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 技术 课程开发范例解读 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案例 案例 案例 案例 课程体量 三年 每周1课时 修习标准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 7—9 年级 1.教什么,学什么 2.在哪教,在哪学 3.谁来教,谁来学 4.教学可使用时间 课程性质地方课程 内容体系 1 增强学生的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科 素养目标 理解技术是基础,逐级发展。 管理技术是未来发展的追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做具体规定,属于奠定基础阶段。 2 地方课程 必须课程 基础课程 通识课程 综合课程 实践课程 创新课程 全体学生必须修习 置于地方课程框架下 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技术教育 以技术通识为基本内容 注重与科学、人文、社会的综合 强调动手操作体验 注重创新与创造 在三级课程设置中,国家课程重点在学术课程,技术课程相对薄弱,应该在地方课程中给予强化,以必修课程方式出现。 国家课程中综合课程、实践课程、创新课程份额相对薄弱,应该通过地方课程给予补充。 地方课程中的技术课程应该跳出注重具体技能、技艺狭义的技术教育概念,从打基础的角度、从技术通识上进行课程建构。 3 小学 1-2年级 小学 3-6年级 初中 7-9年级 高中 1-3年级 以认识、使用简单工具为主的 课程学习 以技术实践为主的 课程学习 以技术知识和技术实践相结合的 课程学习 以技术设计为主的课程学习 国家课程 K12年技术教育 橄榄型 课程设计 4 具体内容架构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实践性 4 5 6 从教师“讲”或学生“动”的角度划分,将技术课程教学分为两类: 1.以讲授为基本特征的教学。 2.以活动为基本特征的教学。 在两类教学类型中,以活动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占多数。 以活动为主的教学路径 内容 评价项目 知道/ 理解 操作/ 制作 解决/创造 关于技术的 特性 关于设计 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技术领域 现代技术领域 7 课程 目标 课程 目标 起点 新起点 优秀的课程不能没有评价环节 技术课程 技术课程 技术课程 物理课程 化学课程 生物课程 历史课程 地理课程 政治课程 美术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技术与人文 技术与科学 技术与设计 技术素养培养课程群 7 有效的课程一定是组合的,群组的,非孤立的 一是三级课程政策需要落实。 二是农村教育改革需要迁移。 三是侧重具体技术技能培养的做法遭遇挑战。 四是国际经验引发思考。 五是技术科学的功能值得再思考。 事情缘起 努力选择综合课程 特别强调实践课程 借助互补提质增效 1.2 凸显功能互补的课程研发 与分科课程形成呼应 与学术课程形成互补 在共同理念下提升课程价值 案例 案例 黑龙江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 黑龙江 人文与社会 该成果获 省基础教育 教学成果一等奖 乡土历史 乡土地理 乡土生物 乡土政治 四个平台 1、作为促进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的纽带,使之成为促进知识理解应用建构的平台。 2、作为促进学生提高综合收集和处理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交流与合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径,使之成为能力素质迁移发展的平台。 3、作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使之成为个性潜能发展的平台。 4、作为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使之成为人文素养提升的平台。 架构新的“知”“能”“情” 经得起考验的 个人观点 关于“知”的结构 复合型 技能 关于“能”的结构 为 关于“为”的结构 线索2:亲近社会 关注社会 融入社会 发展社会 线索1:感受龙江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