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10年数代河臣接力河湖分隔船只无风涛之险.docVIP

历时110年数代河臣接力河湖分隔船只无风涛之险.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今的康济河故道。 老照片上的康济河故道。 曾先后开挖康济河、弘济河、宝应越河、邵伯越河、界首越河   昨天,我市水利专家徐炳顺在编写扬州城庆献礼之作《扬州名人大辞典》时,惊讶地发现在明弘治到万历年间,前后历时110年,白昂、王廷瞻、潘季驯、刘东星等数位河臣和地方官员大搞河湖分隔工程,先后开挖康济河、弘济河、宝应越河、邵伯越河、界首越河,并连贯成一条河,终使官民船只永避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邵伯湖、界首湖的风涛之险。这是自邗沟开挖以来的一次重大创举,自此扬州境内自仪征江口或瓜洲江口北上至宝应,官民船只自由地航行在河道里。   如今,无论你从高邮或界首向西穿过运河,都可以看到一条古老的河槽静静地躺在高邮湖与里运河之间,它就是赫赫有名的明代康济河。   为除湖险 历时四月,开挖康济河   康济河是明代漕运实施河湖分开的首段河道,迄今已四百余年历史。明初,淮扬之间漕运一直在白马、范光(今宝应湖)、石臼(后统入高邮湖)、甓社(后统入高邮湖)、武安(后并入邵伯湖)、邵伯诸湖中行走,称为湖漕。当时高邮州(今高邮市)运道90里,有30里在甓社中行走,管河人员以桩木、砖石保护湖堤,累修累圮。每遇西风大作,船与湖堤桩石相撞,多有船毁人亡。   弘治二年(1489),户部侍郎白昂巡视运河,抵达扬州,与有关人员合议,接纳众人意见,认为欲举运道之便,莫先与高邮开越河。并得到以除湖险为首要的新任高邮知州毛寔的配合。弘治三年(1490)三月开始,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开挖成“自城北三里杭家咀至张家沟,长竟湖,广十丈,深一丈有奇,两岸拥土为堤”的河道。官民船只经过高邮,再无风涛之虑,“舳舻相衔,昼夜无虚”,昔日的风涛之险已易为坦途,人获康济,孝宗皇帝赐名康济河。   存留隐患 吴桂芳陈诏等将河西移   康济河开挖以后大大方便了官民船只,然而却留下了一个重大隐患:最初康济河位于今康济河之东有三里之遥,这样一来出现了三道堤:西为老堤,中为中堤,东为东堤。漕舟行于中堤与东堤之中。但是老堤与中堤之间有良田1.8万亩,时称为圈子田。万历三年(1575)黄淮并涨,穿越康济河,湖水进入圈子田,康济河到此完成历史使命。   万历四年(1576),漕运侍郎吴桂芳、命郎中陈诏、高邮州守吴显等傍老西堤之东重开越河,使康济河西徙,万历五年完成,高邮运道不再受高邮湖风涛干扰,一直使用到1956年。   纷争60年 王廷瞻勇于担当开弘济河   弘济河是解决范光湖(后统名宝应湖)风涛之患的重要河段。范光湖位于今宝应县范水镇之西槐楼一带,浩荡无际。明代漕船在湖中行走三十余里,常遭风涛漂没,加之湖堤矮下,动辄冲决,盐城、兴化、泰州等良田悉遭其害。   自明正德十六年(1521),工部主事杨最提出按照高邮开挖康济河的模式开河之后,到万历十二年(1585)开挖弘济河时止,其间提议请开越河者连连不断,但屡议屡停,前前后后竟拖延了60多年。   后漕抚王廷瞻,以都御史出督漕运。他说:“东南财赋转输以充军国之需,命脉所系,岂容哽噎!”于是在王廷瞻的主持下,万历十二年(1584)九月开工,万历十三年(1585)四月,历时八个月完工。自宝应南门外至新钲(今范水镇)三官庙,开越河(亦作月)长三十六里。万历皇帝赐名“弘济河”,从此扬州运道不再受范光湖风涛的影响。弘济河开挖以后,其堤位于宋时筑湖堤之东,自此运河始有东堤,有了东、西堤以后,于是邗沟位于宝应以南这一段继康济河之后又实现了河湖分开。   两任总督河漕 开宝应、邵伯、界首越河   明万历十六年(1588),总督河漕潘季驯,以原来的湖堤为东堤,从宝应南门外至黄浦又筑西堤二十里,截湖为河,北接通济河(位于今楚州区),筑成宝应越河,与白马湖分开,从此运道不再经白马湖。   万历二十八年(1600)正月,总督河漕尚书刘东星、檄郎中顾云鳯、扬州府知府杨洵,督民夫开挖邵伯越河长一十八里,阔一十余丈;十一月又挑今高邮界首越河长一千八百八十九丈七尺。各建南北石闸二座。邵伯越河又建减水石闸一座。至此,运道与湖分隔,官民船只永避邵伯湖、界首湖风涛之险。   新中国成立 殷炳山拓成今日大运河   新中国成立不久,身为扬州专员公署副专员的殷炳山分管负责水利工作,成为扬州治水的带头人。1956年开始整治运河。他带领10.1万人,从高邮镇国寺塔到界首四里铺筑成新东堤长26.5公里,并听取水利局技术人员的汇报,拍板留下了高邮镇国寺塔。   1958年10月,里运河整治工程开工,殷炳山任指挥,至1961年先后出动100万人次,北起宝应叶云洞,南至六圩长江边,西堤西移,重建新西堤,瓦窑铺以南,平地开河,直达六圩入江,开成今日大运河。 HYPERLINK /info/6575187.html /i

文档评论(0)

汪汪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