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论 姚刚.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印数:1  前 言 一 本书是在本人博士论文———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研究》的基础 上修改而成的。之所以定名为 《内部控制审计论》,主要考虑是希望 把博士学习期间从事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研究的一些成果直接体现出 来,并进一步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揭露内部控制审计的本质,而不再 全貌地反映整个研究过程。 自2002年以来,内部控制审计制度首先在美国以法规形式进行 确立,即当年颁布的 《上市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又称萨 班斯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同 时要求聘请外部独立审计师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随 后,日本、英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也纷纷出台了内部控制审 计的相关规定。 2008年5月,我国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 等五部委联合颁布了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了对企业实施 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安排,这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确立。 2010年4月,《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正式发布,自2011年起,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中实施,并于2012年起 在上海、深圳A股主板的所有上市公司中实施,要求审计师对公司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由此,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正式开 2 内部控制审计论 始实施。 然而,随着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实施,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对于一些理论和实务问题, 存在较大争论。这些争论既包括审计技术方法、缺陷评估标准以及 怎样开展整合审计等实务操作层面,也涉及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层面, 如,内部控制审计对象是企业内部控制本身还是管理层关于内部控 制的认定,审计范围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还是全面内部控制,是时 点内部控制还是期间内部控制等等。尤其是自2011年以来,有学者 指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为不能独立存在的系统寻 找独立存在理由的尴尬境地,更有学者质疑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制度安排的合理性。 “存在即是合理”。内部控制审计实践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而 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详细查账审计时期,甚至庄园审计时期。在审计 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看到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子,但为什么直到二 十一世纪初期,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才得以通过法规 的形式确立呢?这其中必然有一定的规律性。 只有找到内部控制审计的本质规律,并进而指导内部控制审计 实务,才有可能使得内部控制审计实务具有生命力。因此,本书抛 开了有关内部控制审计技术方法等实务操作层面的问题,而是直接 定位于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安排层面。对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研究, 将有助于解开当前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各种疑问,有助于 系统地构建内部控制审计理论框架,并指导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论的 形成和审计准则规范体系的建设,从而促进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健 康发展。 基于上述背景和选题,本书是对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基本理论问 题的研究,其目的是揭示内部控制审计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 种内部控制审计观,并进一步研究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及其实现机 制,即解决内部控制审计 “为什么”和 “是什么”,以及内部控制审 前  言  3 计的目标和实现机制的问题。 二 如何找到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安排的规律性呢?笔者认为,这需 要回到审计理论的起点。长期的审计学科的学习研究和实务经验告 诉我们,审计理论的起点问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至少有 审计目标起点、审计假设起点、审计环境起点等不同观点。为了避 免在上述理论问题上的纠缠,笔者直接从审计产生的背景进行考察, 即委托代理关系。 审计是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物,内部控制审计也不例外。遵循这 样一个朴素的认识,从委托代理关系及其变迁开始,展开对内部控 制审计制度动因的考察。 通过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剖析,笔者认为,委托代理关系由委托 代理激励机制和委托代理监督机制组成。传统委托代理激励机制是 通过经营者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享来实现的,如企业管理者分配 一定数量的企业净利润,因而相应的监督机制只需要对剩余收益进 行核实即可。这里的委托代理监督机制是对委托代理结果进行监督, 开展财务报表审计。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