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嘉南藥理大學 學輔中心 105學年度第2學期
輔導文宣 第15期 106年5月31日發行
全民瘋臉書,心裡越寂寞
作者/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近年來社群網站、智慧型手機等科技產品,大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其中在台灣又屬臉書(Facebook)最夯,正以高度普及度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的每一個面向,不僅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亦深度影響人際互動網絡與方式。根據2013年臉書官方首度公布的台灣用戶數據顯示,每月平均約有1400萬人使用臉書,每天則約莫有1千萬人上臉書,若以台灣2,335萬人口來估算,等同於每10人中超過4人每天用臉書;其中又有710萬人係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登入;每天至少使用一次臉書的活躍用戶,佔每月活躍用戶的比率高達71%,比香港67%及全球61%都還要高。由此可知,台灣人對臉書愛不釋手,幾乎人人都有臉書帳號,亦幾乎是天天一睜開眼、一有時間就上線,並黏在臉書上從事大部分的社交活動,藉此關注世界、朋友的最新動態。
臉書係由馬克.佐克伯(Mark Zuckerberg)和他的大學室友們於2004年創立,與其社群網站不同之處,在於臉書的用戶得以真實身分註冊,不僅將使用者真實人際網絡搬上臉書平台,鼓勵用戶在臉書上進行人際交往,更透過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兩個不認識的人之間平均只需六個人就可以被連結起來-使得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變得更為容易,兩個人只要在Facebook上有共同的好友,你們就有「關係」。一旦關係被建立起來,靠人拉人的方式我們就能很輕易的認識他人,進而就可以擴大自己的交友圈。因而,臉書讓我們跳脫傳統的交友方式,交新朋友不再只藉由當面自我介紹、要電話、要E-mail了,而是不用見面也可以直接在臉書上成為好友,甚至也以「poke」(戳)取代了握手,成為新興的打招呼方式。
除此之外,我們透過臉書分享大小事、打卡、按讚留言等行為,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事,亦為現代人的人際型態帶來轉變。只要按按滑鼠、輕碰螢幕或滑滑手機,就能輕鬆地取得外在資訊與聯繫,即使相隔很遠,也一樣沒有距離,在線上一樣可以大聊特聊。另外,臉書的分享性亦滿足了人們的「自我關注性」,只要登入臉書,隨時隨地都可以任意的po文發佈動態、即時分享照片與打卡,讓大家可以follow自己的最新動態,知道去了哪些地方、吃了什麼好吃的、玩了什麼,再加上臉書個別化的動態時報,讓自己的一切都完完整整的被記錄,並能廣受他人關注。如此與外界接軌的社交新模式,充分滿足我們表達自我的內在需求。哈佛大學社會認知暨情感神經實驗室的研究亦發現,在臉書上分享資訊、進行自我袒露時,當事人的大腦都會獲得非常大的「酬賞」,此酬賞的程度有如食物、金錢或是性愛的帶來的歡愉與快樂。因此,當自己被看見、被討論時,當事人會有滿足感;其次,在臉書上分享資訊,當獲得回應或被注意到,再加上有好友「按讚」的加持,更是增強了我們持續更新動態的行為,進而更突顯自我性,也使「臉書控」的比例有大幅增加之趨勢。逢甲大學通識中心主任翟本瑞亦認為,臉書是「以我為中心」擴散的人際關係,也是人際溝通全新介面。
然而,這樣的便利性與表達自我意識高漲,也為人們帶來一些困擾。在臉書上熱絡的互動後,實際見面卻話不投機;人們很容易熟識,卻也很容易淡忘,人際連結相當淡薄,留下的卻是寂寞與人際不真實感。密西根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克羅斯(Ethan Kross)認為,表面上臉書為實現人類社會連結基本需求帶來寶貴資源,其做的調查研究卻發現頻繁使用臉書的臉書控,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卻隨時間大幅降低,也就是說臉書不但無法讓人更快樂,反而減少幸福感。再者,臉書上的社交活動使得人際關係失去行動力。時常我們會發現,兩個人在網路上有頻繁互動,但在現實中的實際交往行動卻無法落實,就像兩個最熟悉的陌生人,友誼若有似無、毫無掌握感,進而也帶來失落與不安。最後,往往在臉書上獲得許多的資訊與回應,而真實世界的關係上卻無法得到立即回應,偌大的反差會帶來失落感,且對於自我概念不高的使用者,常太過依賴他人的「按讚」與鼓勵;看見他人光鮮亮麗的動態,反觀自己更顯得自己落寞與自卑,增添現實生活中情感與社交的孤寂感,甚至使「臉書重度使用者」產生「臉書憂鬱症」的現象,此帶來的影響與隱憂不容小覷。
人際關係的建立是基於人與人之間真實的互動性,而互動的動力又來自於外在、內在需求的相似性與互補性。因此,兩個人會搭起友誼之手,往往是他們在人格特質、價值觀、行事態度上有相近之處,搭配上時空的接近性,以及有來有往的互惠關係,才更讓這份情誼可以持續與加深。雖然說現在臉書上的社交活動相當普遍,我們每個人都難敵臉書的強大效應,然人際之間最純粹的情誼還是得透過當面的對話,以實際的語言與非語言的互動中慢慢建立、培養起來的。畢竟臉書的社交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