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虚词练习测验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PAGE / NUMPAGES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赵氏孤儿》虚词练习题(2010.5.20) 整理人:姜晓静 审核人: 1.?通假字? 梦见叔带持要而哭??????韩厥告赵朔趣亡??????? 而朔妇免身????????????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2.?古今异义?? 至于成公,世有立功??????????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高考必考18个虚词. 而字用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廉林传》)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地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地;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母婢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地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范蠡》)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地语气表示更进一层地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练习 1.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2.盾卜之,兆绝而后好????????? 3.而贾为司寇???????????????? 4.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 5.臣有大事而君不闻????????? 6.若幸而男?????????????????? 7.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 8.召而匿之宫中. 9.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之”字用法?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b5E2RGbCAP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地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地”,有地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地标志.用在被提前地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句读之不知.p1EanqFDPw (三)结构助词,定语后置地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地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DXDiTa9E3d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地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地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RTCrpUDGiT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3.动词译为往、到、去. 练习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 召而匿之宫中????????????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地顺承或时间上地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地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地;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

文档评论(0)

ipad0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