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的教外别传一概述.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慧能的教外別傳 一 概述 禪宗在唐中葉形成,是中國佛教三大宗中最後建立的一宗。在這個階段中,禪宗獨盛,其他宗派日漸式微,∴此時開始,「禪」幾乎成為佛教的同義詞。 禪宗的真正開宗人是慧能,但禪宗門人則說慧能之前的傳承如下:   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 ∴慧能名義上被稱為「六祖」。 弘忍被稱為「五祖」,其門下有神秀及慧能,後由他們開出禪宗的南北兩派。其後北派衰微,慧能一派成為禪宗正統。 慧能之後,以其弟子神會獨能光大宗義,成為影響最大的人物。 但就禪宗的分派而言,則主要分為五支,此所謂「禪宗五家」:   溈仰宗、臨濟宗、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 本課程講禪宗理論,以慧能的說法為主。 現存《六祖壇經》記述了慧能的言行,可見其立教大旨。 用禪宗自己的說話來說,以前的一切佛教宗派都是「教門」,而唯有禪宗自己是宗門。   /教門-偏重佛教理論而忽略實踐 -≒佛教哲學學派   \宗門-扭轉傳統偏重理論的不足而提倡佛教的宗教實踐 -≒佛教宗教教派 禪宗的哲學主張,主要見於禪師的語錄之中,當中以禪宗六祖惠能(又稱慧能)的《壇經》一書最為重要,可參考郭朋《壇經校釋》(中華書局)。以下講禪宗的哲學,也以此書為主,有需要時再取其他禪師語錄作輔助,可參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中華書局)。 二 即心成佛的哲學內容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人心、性、佛在禪宗來說是同義詞,指佛教所講的最高價值主體。禪宗如天台、華嚴等,以追求佛性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並且以為此理想是人人可以達到的。 大師遂責惠能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壇經》)   此為人人皆可成佛之意。 五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邊,有一隻船子,五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櫓自揺,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揺櫓。」五祖言:「祗合是吾度汝,不可汝卻度吾,無有是處。」惠能言:「弟子迷時,和尚須度,今吾悟矣,過江揺櫓,合是弟子度之。度名雖一,用處不同。……」(《壇經》)   成佛是每個人自己的事,別人不能代替。 惠能勸善知識歸依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經中祇即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性不歸,無所依處。(《壇經》) 傳統佛教講歸依佛、法、僧三寶,惠能正確將此詮釋為自性歸。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壇經》) 即煩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後念迷即佛。(《壇經》) 人的成佛,不假外求,在乎本心的一念;而佛與眾生相即不離。 三 以心傳心的哲學方法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中西哲學方法的主要比較 /西-分析方法(佛教稱為分別說法/漸教)-以符合經驗及邏輯原則為主 \中-非分析方法(佛教稱為非分別說法/頓教)-以超越經驗及邏輯原則為主 禪宗在非分析的哲學方法上,有著極大的貢獻。 I 工夫論方面 禪宗主張該用頓悟(教)的工夫而不該用漸悟(教)的工夫。 /漸悟-強調外在的、後天的修養工夫,∴有步驟先後的分別。 \頓悟-強調內在的、先天的修養工夫,∴無步驟先後的分別。 從南禪宗僧眾的觀點來看,前者是助緣工夫而後者才是本質工夫。 惠能與神秀針鋒相對地所作的著名偈語(見《六祖壇經》),亦與這裏所講的頓、漸成佛工夫的分別有關。神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兩偈比較,惠能的境界更高。 惠能創立南禪宗後,曾對神秀教門人打坐方法加以批評。 師曰:「汝師〔案:指神秀〕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界,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人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壇經》) 打坐是軀體的事,與成佛無必然的關係。 惠能雖然認為其教法比北宗的境界更高,但亦承認兩宗大方向上相同: 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壇經》) 其說可說是王陽明會通四有教與四無教的歷史淵源。 II 方法論方面 禪宗在哲學方法上的主要貢獻,在於進一步推進非分別說法。 禪宗的非別說法,正面地說是「以心傳心」: 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壇經》) 反面地說,則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指不以傳統佛教(禪宗稱為「教門」,指其重視佛教理論方面)方法來傳道,而以禪宗自己(禪宗稱為「宗門」,指其重視佛教實踐方面)的革新方法來傳道。 \「不立文字」:指文字並非達致覺悟的必要條件,∵覺悟並非經驗對象或活動,不能以文字來表述。 尼(案:指尼無盡藏)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