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冰,战国时水利工程家。秦昭襄王时,他任蜀郡(今四川
成都一带)郡守。
李冰在蜀郡郡守任上,关心民间疾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他与儿子二郎在总结前人治理岷江成果的基础上,修建灌县都江
堰水利工程。李冰善于思考,注重调查,对岷江水文、地理状况
作了周密的考察,精心设计了整个都江堰的工程,并发动民工进
行修建。
都江堰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3个部分组成,以分
流、泄洪、引水。
鱼嘴是采用民间的截流技术,用竹笼装卵石,将其沉入江
中,形成一个人工的江心三角洲。岷江流至鱼嘴,便被成功地按
科学比例分流到内江和外江。外江为岷江的正流,依然南流;内
江可以灌溉,引向水源不足的蒲阳河,东入成都平原。
内江流入蒲阳河处的引水口较窄,以便于控制水量,其状如
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可经宝瓶口而下,引入蒲阳等河,成
为穿越成都平原的灌溉和航运的渠道,东入沱江。
为了控制内江的水流,在宝瓶口与鱼嘴尾部又筑有分洪用的
平水槽和“飞沙堰”。飞沙堰也是就地取材,以笼装卵石垒成。堰
顶做到适当的高度,当内江水位过高时,洪水就经过飞沙堰,进
入外江,以使内江灌区不致遭水灾; 同时,由于洪水的漩涡作用,
可以使泥沙不在宝瓶口沉积,保证了宝瓶口的畅通。
李冰父子还在宝瓶口处作石人立于江中,刻上标尺,用以观
测水位,要求水位低时不可露出石人之足,高时不可没过石人之
肩。他们还在内江东岸石壁上刻有“深淘滩,低作堰”的大字,
作为治理岷江的原则。
都江堰工程约于公元前251年左右建成,它消除了岷江的水
患,有效地控制内江的流量,使它能灌溉成都平原280余万亩的
农田,水旱无患;便利了岷江至沱江的航运。成都平原在灌溉得
以保证的条件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成为西南的米粮仓,
负有“天府之国”的盛誉。
李冰父子修筑了都江堰后,还制定了杩槎截流法、掏挖淤沙
法等岁修手段,以保证都江堰顺利地发挥效益。这些方法,流传
至今;都江堰也在2000年以来的漫长历史中,发挥着巨大的经济
效益,至今不衰。
除修建都江堰外,李冰还修治沫水(今大渡河)航道,疏导
管江、洛水、汶井江,引绵水灌溉资中平原;他又兴修桥梁,便
利交通;开发井盐,以利民生,为四川的经济开发做出了卓越的
贡献,有力地促进了四川的文化发展,被四川各族人民奉为“川
祖”。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功绩,在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
堰修有“二王庙”,庙内陈列着李冰父子的塑像,供后人瞻仰。
游人至此,往往流连忘返。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