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
PAGE \* MERGEFORMAT 8
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运用与控制
杨磊 李双
江苏省镇江市路桥工程总公司 212000
摘要:公路桥梁中最常用的梁式桥,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形式的桥梁日益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的预应力张拉施工的人为因素过多和张拉机械设备的落后,造成的张拉不合格现象也日益凸显。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的出现,有效地提高预应力构件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 预应力 张拉 传统 智能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桥梁建设出现了新高潮。公路桥梁中最常用的梁式桥,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形式的桥梁日益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后张法预应力构件具有的特性,使其在桥梁建设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对于大跨径桥梁。张拉施工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结构的耐久性。传统的预应力张拉施工的人为因素过多和张拉机械设备的落后,造成的张拉不合格现象也日益凸显。纯靠施工人员凭经验手动操作,误差率很高,无法保证预应力施工质量。不少桥梁因为预应力施工不合格,被迫提前进行加固,严重的甚至突然垮塌,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经过对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的实践运用和研究,有效地提高预应力构件的施工质量。
2.工程概况
高淳至芜湖高速公路(江苏段)GW-4施工标段路线全长为3.864km,总造价2.25亿。本标段共有桥梁5座,其中主线跨宁高新通道大桥第三、四两联上部结构为跨径25m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小计96片;环北河大桥有跨径25m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箱梁64片,总计160片。25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每片设计8束预应力筋,中跨梁N1、N2束为3根钢绞线,N3、N4束为4根钢绞线;边跨梁钢绞线均为4根。根据实测钢绞线弹性模量计算出的实际张拉伸长值;除边跨梁N4束为173mm外,其余钢束皆为172mm。
3.传统张拉工艺的不足
3.1详细分析
对传统张拉工艺的不足之处,从预应力张拉机械设备和操作人员上进行分析(见图2)。从诸多因素看来,利用传统的预应力张拉工艺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桥梁建设的质量要求。
图1 工程范围示意图
机 械 设 备 因 素
机 械 设 备 因 素
油泵设备差异,进油、回油速度不一致
油表量程大、精度小
油表和千斤顶必须一一对应
千斤顶重量较大,操作不便
伸长值需人工量算,存在安全隐患
传统的预应力张拉工艺已不能满足现代桥梁建设的质量要求 无法精确量测夹片回缩值
传统的预应力张拉工艺已不能满足现代桥梁建设的质量要求
需要工人较多,至少4人,经济效益低
施工人员素质存在差异,不能保证张拉工作同步进行
伸长时测量不准确,精度低
持荷时间无法保证,预应力损失大
持荷时人工张拉不能做到随时补张
卸载不平稳,冲击夹片,降低夹片使用寿命
人 为 因 素
人 为 因 素
图2 传统预应力张拉设备缺点因果图
3.2要因确认
针对因果图中所列出的2个末端原因,从对影响程度是否严重来进行论证,最终将这2条末端原因都确认为主要原因。(详见表2)
表2 要因确认表
序号
末端原因
确认方法
要因论证
对结果的影响程度
确认
1
机械设备因素
现场调查 内业检查
《公路桥涵技术规范》(JTG/T F50-2011)7.12.2第2款规定“张拉力控制应力的精度宜为±15%”;7.6.3款规定“预应力筋采用应力控制方法进行张拉时,应以伸长量进行校核,其偏差应控制在±6%”。传统设备精度不足,无法保证有效预应力的精度。有效预应力不足会降低梁的承载力,使梁体过早出现裂缝,下挠超限;有效预应力偏大导致预应力筋安全储备不足,梁体会出现过大变形或裂纹,甚至脆性破坏,减少构件的使用寿命。
严重
要因
2
人为因素
现场调查
《公路桥涵技术规范》(JTG/T F50-2011)7.12.2第1款规定“各千斤顶之间同步张拉力的允许误差为±2%”,第2款规定“保证千斤顶有足够的持荷时间”。人为操作很难做到完全同步,导致两端伸长值相差较大,存在安全隐患。持荷时间也得不到保证,且做不到随时补张,预应力损失较大,有效预应力偏小。
严重
要因
2
人为因素
现场调查
《公路桥涵技术规范》(JTG/T F50-2011)7.12.2第1款规定“各千斤顶之间同步张拉力的允许误差为±2%”,第2款规定“保证千斤顶有足够的持荷时间”。人为操作很难做到完全同步,导致两端伸长值相差较大,存在安全隐患。持荷时间也得不到保证,且做不到随时补张,预应力损失较大,有效预应力偏小。
严重
要因
4.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
4.1智能张拉系统组成
H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