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北部湾地区瑶族饮食文化的变迁一以广西上思南屏瑶族乡为例.docVIP

环北部湾地区瑶族饮食文化的变迁一以广西上思南屏瑶族乡为例.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北部湾地区瑶族饮食文化的变迁一以广西上思县南屏瑶族乡为例 [摘要l南屏瑶族乡地处广西上思县十万大山的腹地,是环北部湾地区瑶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随着与外界交往的日益密切,南屏瑶乡的社会经济文化比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其饮食文化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饮食文化的变迁是南屏瑶族进行自身文化调适的结果,是当地瑶族社会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环北部湾地区;瑶族;饮食文化;变迁 碗食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饮食方式与饮食风尚,以及饮食文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该民族的饮食状况、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反映着该民族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成就和民族特点。川生活于十万大山的上思县南屏乡的瑶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其饮食活动又是与这些方式息息相关的。 近两年来,防城港市提出了“上山、下海又出国”的旅游口号,把十万大山纳入了旅游开发的范畴;当地政府更是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措施,这些都使得南屏瑶乡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南屏瑶族的饮食文化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南屏瑶族乡的自然条件和历史 (一)自然地理和生态资源 上思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环北部湾地区,现属防城港市管辖。它地处十万大山北麓,东与钦州市交界,南与防城港市相邻,西边是宁明县,北边是扶绥县,总面积2816平方公里。’2’南屏瑶族乡是上思县所辖的一个乡,于1984年成立。2005年全乡瑶族人口有540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6.5%。该乡位于县境西南部,境内的十万大山呈东西走向,如同西南端的天然屏障,故而取名“南屏” 南屏瑶乡大部分属高寒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此外,在十万大山复杂的地形影响之下,这里全年多东北风,夏季炎热的时间较长,雨量适中。但十万山区的早晚温差较大,年平均温度为20℃一21 在这个王国中栖息着许多珍禽异兽,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蜂猴、赤叶猴、璋;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称猴、雄猴、穿山甲、苏门羚、华南兔、原鸡、冠斑犀鸟、虎纹蛙等。此外还有果子狸、赤狐、野猪、竹鼠以及许多珍稀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水产类动物,物种繁多。 南屏乡的土壤特性表现为呈酸性,表土有机质、矿物养分较为丰富,比较适宜经济林如八角、玉桂、果树、茶树等的生长。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豆类、麦类、粟类、高梁等;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木薯、芋头等;蔬菜有白菜、芥菜、芥蓝菜、生菜、生姜、芹菜、菠菜、白萝卜、葛薯、瓜类等;土特产品有香糯、香菇、木耳、八角、凤凰茶、甜笋、莲藕、蜂蜜、蛤蚜、山薯等;家禽家畜有牛、猪、鸡、鸭、鹅、马、山羊等。如此众多的动植物资源,为南屏乡的瑶族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食物来源。 (二)南屏瑞族的历史 居住于十万大山南屏瑶乡的瑶族,按其民族服饰可称之为“花头瑶”,周围壮族称其为“斑衣佬”,属于瑶族中的山子瑶(过山瑶)支系,主要有盘、李、邓、张、赵五姓。明王朝镇压广东罗旁瑶民起义,造成瑶民的大规模迁徙。根据五姓族谱及口述资料,他们的祖先都是从广东肇庆府迁来的(明代广东罗旁山区属于广东肇庆府管辖)。 据《上思县志》的记载,这些瑶族的祖先来源于福建省,再经广东肇庆府迁至广西博白县,最后陆续迁来十万大山北麓。先来的瑶族有200年以上,后来的也有100余年。他们世世代代租山耕种,保留着传统的“刀耕火种”耕作方式,食尽一山徙一山。清朝阂叙的《粤述》称生瑶“今岁此山,明年又别岭矣。”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过上相对安定的定居生活。 据南屏乡长隆村枯桂屯的蒋富堂主任说,他的祖先是从灵山迁来的。在他六岁以前,家住鸡笼山,然后随家人迁到了大平村,7岁的时候来到枯桂村,9岁的时候又到了巴乃村,直到34岁的时候又迁回了枯桂村,从此才安定了下来。这里的瑶族和外界的联系处于相对闭塞的状态,尤其是在2000年“基础设施大会战”以前,瑶民到乡镇赶集只能靠双脚,运输也只能是肩挑、马驮。因此瑶民很少离开自己的小山村,即使是在乡级道路通车后,走动最频繁的人也是一个星期左右才到乡镇里走一趟。 二、南屏瑶族饮食文化的变迁 (一)瑶族饮食文化的过去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大山的地形、气候、地貌、土壤等自然条件不适合于大面积种植稻谷,古代他们常年以杂粮为主,并出现了与刀耕火种相适应的饮食文化。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卷三载:“瑶人耕山为主,以粟豆芋魁为粮。”该书又载:瑶人“种芋、寂为粮。” 这些记载,说明了古代瑶族经营山地农业,曾经以小米、豆类、芋头等作为主食。但是,瑶族在古代较为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惟藉刀耕火种,蓄积有限。”[s]如果说,正常年景还可维持低水平生活需要的话;碰上灾荒之年,只能忍饥挨饿,有的不得不到汉区求生。明代田汝成《炎徽纪闻·蛮夷》称瑶人“山田痔确,十岁五饥。急则骆突汉界”。由于收获量低,故瑶人除栽种农作物外,还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