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胆模仿,勇于创新 ——浅谈写作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论文
大胆模仿,勇于创新 ——浅谈写作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王秀钰
一、创新从模仿起步?摇模仿可激发创新
一个作家在未成为“家”之前,几乎都是从模仿起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中,曾经有很多通过模仿创新写诗作文的典范。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取于唐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为模仿者,它们的名气远远超过了模仿的样本。
成熟的作家尚且不断模仿,学生更可以大胆地模仿。可以说,模仿是学生写作入门的必经之路,也是将后形成独立写作能力的拐杖和桥梁。中小学生还未完全形成独立的写作思维能力,教师不妨引导他们首先启动模仿意识,从模仿开始,激起写作兴趣,将其一步步引向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张志公先生说:“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也在有意无意间模仿好的事物。”写作的模仿有如美术的素描,也如达·芬奇学“画蛋”,这是基本功。如果给作文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把才气和悟性抬到吓人的高度,这容易使学生在模仿的大门口望而却步,熄灭掉创新的火花。
二、拿来样品供模仿?摇汲取提炼促创新
要模仿,就得拿来样品,鲁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拿来:精读课内文章,它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样品;泛读课外书籍,它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样品;品读社会人生,它是蕴含深刻哲理的百科样品。如果学生能从中学会筛选,学会探索,学会审美,那么创新之花一定能在写作的土壤中绽放。正如陶行之所说:“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才。”“问渠哪得清如洗,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能孜孜不倦的拿来好的样品,汲取精华以供模仿,还愁“生产”不出“新产品”吗?
首先,依据样品模仿形式,即所谓“旧瓶装新酒”。我曾给学生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先生看到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搔痒,就出了上联:“搔搔痒痒,痒痒搔搔,愈搔愈痒,愈痒愈搔。”先生要求学生对下联,学生对不出,挨了打,回家哭诉,那学生的父亲很生气,戏作一联回敬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同学们笑过后兴犹未尽,我乘势引导他们模仿接对。结果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对子:“听听说说,说说听听,会听会说,会说会听”;“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能读能写,能写能读”。初看显然稚拙,但这又何妨!我们不是从中看到了他们创新的火花吗?
其次,依据样品模仿内容技巧。孟浩然的“做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临渊羡鱼,不若退而结网”;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借鉴隋炀帝杨广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名家写作尚且模仿,学生习作时露点模仿痕迹,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再次,依据样品,在模仿中培养逆向思维,实现创新飞跃。我们应该突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以独特的眼观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对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见解,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反弹琵琶:比如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多多益善”与“多多未必益善”等为题让学生练笔;对课文中人物形象、主题情感等的赏析,我鼓励学生跳出普遍的传统的看法,撰文阐述自己的见解。虽然学生的见解有时是浅近的、片面的,甚至是断章取义的,但他们能用发展的眼观思考问题,就值得肯定和鼓励。
模仿前人,是为进一步的创新。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用陆游的原词原调,但“反其意而用之”,一扫陆词孤芳自赏的凄凉情调:“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同是咏梅,词中梅花的形象及词之格调情趣却完全相反。这种逆向模仿更见“佳境”。
三、跳出模仿的樊笼?摇步入创新的殿堂
高明的模仿能翻出新义,独树一帜。宋朝的欧阳修,对韩愈的文采章法十分钦佩,反复研读韩作,模仿写作,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结果,写出的文章不像韩愈,却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清代学者袁枚总结欧阳修的治学经验说:“平居有古人,学而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如果一味因袭前人,跳不出前人的樊笼,只能被活活困死。画家齐白石的概括更为精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对任何模式的过分依附都不会产生真正的文学艺术。因此,当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量时,就要试着丢掉模仿这根拐杖,力争独立行走,步入创新的殿堂。
马克思早就指出:“科学的教学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新。”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并非反对创新和个性,而恰恰是为学生自主创新和表达个性搭建有效的学习桥梁,希望他们能写出自己的个性,真实而有新意,见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希望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