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颅脑外伤--.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颅脑外伤--.ppt

颅脑外伤的影像诊断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卢光明 季学满 概 况 颅脑损伤一般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和颅内组织损伤; 近期可发生颅内血肿、脑水肿和脑疝; 远期可出现脑积水和脑萎缩; 急性颅脑外伤首选CT检查; 亚急性、慢性和脑干损伤选用MRI检查。 脑挫裂伤 (Laceration and Contusion of brain) 病因病理 暴力打击头部造成脑组织器质性损伤; 可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也可发生在对冲伤部位; 主要的病理变化是脑组织碎裂、坏死、出血和水肿; 轻度仅皮质出现多灶点片状出血; 严重可使软脑膜撕裂,脑实质破损断裂,并可损伤深及神经核团及脑室; 同时脑挫裂区周围常有脑水肿,还可发生弥漫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表现 伤后有明显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同时有神经损害体征及脑膜刺激征; 严重者剧烈头痛和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及昏迷、瞳孔散大等; 部分出现持续昏迷,直至死亡。 CT表现 脑挫裂伤的脑水肿区呈局限性的低密影,边界模糊,数厘米至整个大脑或小脑; 小出血灶呈现为低密度区内散在性斑点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 病变广泛可使病侧脑室受压向对侧移位。 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表现为大脑纵裂、脑沟、脑池呈高密影; 并发急性脑内血肿呈边缘清楚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CT值约50HU-90HU间,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 脑内血肿,可破入脑室形成脑室血肿,使脑室呈现高密影或脑室铸型。 轻度脑挫裂伤、水肿和出血灶可逐渐吸收消散,CT表现逐渐消失; 如坏死液化形成囊肿,则低密影长期存在,边缘光滑整齐,CT值近脑脊液。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及血肿 右颞叶脑内血肿 迟发性血肿 血肿吸收期 颅骨骨折 MR表现 随脑挫裂伤、脑出血和脑水肿而异; 点状出血与脑出血的信号变化一致; 脑水肿使T1弛豫时间和T2弛豫时间延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脑挫裂伤可以不留痕迹,也可以形成脑软化灶,伴邻近部位脑萎缩。 脑挫伤出血 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 弥漫性脑损伤 病 理 包括弥漫性脑水肿、弥漫性脑肿胀和弥漫性脑白质损伤; 弥漫性脑水肿指细胞外液增多;弥漫性脑肿胀指细胞内液增多;两者临床上难以区分,通称为脑水肿; 弥漫性脑白质损伤(剪切伤) 病因:头部受到旋转暴力致大脑绕中轴发生旋转运动; 病理:脑白质、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脑干及小脑等处,弥漫性轴索断裂、点片状出血和水肿。 临床表现 弥漫性脑水肿: 轻者无明显症状体征; 重者颅高压征、半身轻瘫与锥体束症状,严重者脑疝死亡; 弥漫性脑白质损伤: 伤后即刻意识丧失,多数立即死亡, 部分患者持续昏迷,甚至成为植物人,存活者常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CT表现 弥漫性脑水肿: 灰白质分界模糊,脑实质密度减低,CT值<20HU; 脑室、脑池、脑沟变窄或消失。 弥漫性脑白质损伤: 胼胝体、第三脑室旁、中央白质、脑干及小脑可有点、片状出血,无中线结构移位; 部分见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室内出血; 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脑水肿及脑肿胀表现,灰白质分界模糊。 MRI表现 弥漫性脑水肿: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其他表现同CT表现。 弥漫性脑白质损伤: 如为非出血性,表现为脑白质、脑灰白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及小脑散在、分布不对称的点片状异常,T2WI呈高信号,T1WI呈低或等信号。 急性期出血T2WI呈低信号,T1WI等信号;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出血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外伤性颅内血肿 指外伤后引起颅内出血,血液聚集在颅腔内达到一定的体积(幕上出血≥20ml ,幕下出血10≥ml),形成局限性占位病变,产生脑受压和颅内压增高症状;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 急性血肿、亚急性血肿、慢性血肿。 硬膜外血肿 (Extradural Hematoma) 病因病理 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常伴有骨折; 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 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 血肿开始为新鲜血液和血块,几天后血块液化并被逐渐吸收,周围有薄层肉芽组织形成,l个月左右形成肉芽包膜,内含血块液化之液体,混有柔软凝块,有的可机化成固体。 临床表现 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 多为急性或亚急性,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 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 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 CT表现 颅骨内板下方双凸形或梭形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CT值40HU-100HU; 有的血肿内可见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区,认为是外伤时间太短仍有新鲜出血,并与血块退缩时溢出的血清混合所致; 少数血肿可呈半月形或新月形; 血肿可见占位效应; 静脉源形硬膜外血肿因静脉压力低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