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文精神(深圳和哈尔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人文精神(深圳与哈尔滨) 城市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城市的价值理念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高度凝练的概念,其内涵丰富且歧义丛生,以至于人们从不同的视角,都可以给出各自的定义。但有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即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文化底蕴和根本价值追求,是一种源于传统、基于现时代的文化理念和文明素养的总和,也是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气质和魅力所在(所谓“个性和风格”)。并且,城市人文精神可以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无穷动力,是现代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精神归根结底是对城市人提出的要求。进而言之,人文精神是城市精神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取向,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城市是贫乏和空虚的,尽管可能会有暂时的繁华与喧嚣,但仍如同无根之浮萍,不过是浮华的灯红酒绿的汇集地而已,经不起历史岁月的打磨。只有城市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才能代表城市的精神面貌与生命力,也才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近几年来,在国内其他城市中,培育和确立城市精神已渐成社会时尚。那么,如何才能培育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呢? 人文精神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充分挖掘地方人文资源,从有形的城市地理位置、传统布局、建筑形态、景观风貌、到无形的民风民俗、人物典故、历史事件、传统文化艺术等非物质文化资产中汲取营养。 人文精神要具有时代特色,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文精神也只能来源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城市人文精神,必须是从广大市民进行价值实践活动的新鲜经验中,感悟、总结、提炼、升华出来的。所以,它始终是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实践结合为一体的。注重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协调统一。 人文精神还需面向未来,必须具备较强的先导性,前瞻性,能够正确把控城市发展的宏观方向。 一、哈尔滨 首先,来看哈尔滨的历史。1896年至1903年,随着 HYPERLINK /view/19973.htm \t /_blank 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 HYPERLINK /view/51226.htm \t /_blank 领事馆。与此同时, HYPERLINK /view/176295.htm \t /_blank 中国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 HYPERLINK /view/1376268.htm \t /_blank 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建国初期和“一五”时期,“南厂北迁”16户大中型企业落户哈尔滨,迅速成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三大动力”、“十大军工”名扬全国,电站设备、轴承、工量具、农林机械、工程机械、电工仪表、亚麻、铝镁加工材,以及飞机、坦克等军工产品,在全国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196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次于沪、京、津、沈,列全国城市第5位。 进入六十年代,哈尔滨市工业转入平稳发展阶段。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逐步加剧,投资渠道单一、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和创新机制等原因逐步老化。九十年代,在国家老工业基地重点改造政策下,形成目前“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 总体看,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经历了五十年代迅速形成,六十至八十年代平稳发展、渐趋老化,九十年代以来在困境中调整改造、再现生机的演进过程。目前,正处于调整改造的攻坚阶段。 让哈尔滨人记忆深刻的1932年、1957年和1998年三次特大洪水。1932年那次,哈尔滨变成了泽国,街道可行船,当时哈市共有38万居民,受灾居民达到23.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2.6%。1957年和1998年那两次,一次比一次凶猛,但哈尔滨固若金汤。全城百姓众志成城,体现了无私奉献,战天斗地大无畏气概的抗洪精神,犹如现在高高耸立的防洪纪念塔,成为哈尔滨人心中永远的丰碑。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全党全国在“要准备打仗”的思想指导下,把人民防空摆到了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位置。 1973年,考虑到哈市是国家一类人防重点城市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原来修建的小干道幅员小、质量差,适应不了人员机动疏散和作战需要的情况,决定修建一条贯穿全市,连通山区和“五能”(能防、能打、能机动、能生活、能生产)大型机动干道工程,并于1973年8月1日经省委批准,取名“7381”工程。经过6年连续施工建设,完成工程埋深21米、高6米、宽7.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干道工程111800平方米,干道全长9.5公里。在大规模地构筑防空工事的群众运动中,哈尔滨的人民,从工人到机关干部,从青少年学生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党的领导下,为保卫祖国、保卫哈尔滨,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一镐一锹,挖洞不止,打了一场气壮山河的人民战争,同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显示了伟大的创造力。 为了培育和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