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葵花的种植情况及分布
向日葵又叫向阳花,是一种适合在中国各地种植的观赏性植物,其种子葵花籽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葵花籽是世界上五大油料之一。其适宜种植在丘陵、含盐碱量和含砂量较高的贫脊土地、干旱土地等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
葵花最早产于墨西哥和美国的亚利桑那州。世界上葵花籽的4个主要产区是俄罗斯、乌克兰、阿根廷以及欧盟国家。目前全球葵花籽生产量约为2000多万吨.俄罗斯葵花籽产量最大,达485万吨,其次是乌克兰,为425万吨,再次为欧盟,为403万吨,阿根廷居第四位,为324万吨。中国葵花籽产量居世界第五位,约为200万吨左右,与排名第六的印度产量190万吨接近。
我国是向日葵生产大国,播种面积约100万公顷在世界上居第六位。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华北的河北、山西、内蒙古以及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和新疆等地。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向日葵生产区,由于种植向日葵的经济效益比较好,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全国葵花籽平均产量约1369公斤/公顷。超过全国平均产量水平的省区有黑龙江、吉林、宁夏、甘肃、新疆和内蒙古。全国单产水平最高属内蒙古的巴彦淖尔市,产量达3762公斤/公顷。我国内蒙古的葵花籽产量最大,约占全国葵花籽产量的40%;其次为新疆,约占全国葵花籽产量的20%;再次为黑龙江,约占全国葵花籽产量的13%。
表1 中国葵花年种植面积(万公顷)
年份
1990
1995
2000
2007
2008
2009
2010
种植面积
71.3
81.3
122.9
71.9
96.4
95.9
98.4
图1 我国葵花籽产量地域分布
二、葵花籽全国产量,主要的销售通道
我国葵花籽的产量虽然比较多,但分食用葵花籽和油用葵花籽,我国葵花籽油的产量比较低,2008年度中国葵花籽压榨量约为100万吨,葵花籽油产量约为20万吨。目前,我国葵花籽油消费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甘肃、吉林、山西、陕西等地区。
表2 近十年葵花籽年产量(万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产量
148.0
200.0
198.5
197.0
170.0
168.0
180.0
220.0
195.6
229.8
图2 近十年葵花籽年产量
目前,国内只有内蒙古部分油脂企业有少量葵花籽油存货,而新疆、吉林等地很多葵花籽加工企业,因葵花籽较为稀缺,早早中断压榨。虽然新季即将来临,新葵花籽将收割上市,但是从实际了解中发现,上市后油用葵花籽供给仍将有限。很多地区农户将油用型和食用型的葵花籽混种,且早早被食品企业提前订购,也有相当一部分将被当做炒货,进行零散销售。由于食品加工成本低、利润大,食品企业与油用生产形成争相抢购葵花籽原料的局面。
我国葵花籽的加工企业及种植分布极其不均,导致葵花籽油压榨企业逐渐减少。目前,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新疆、山西五省区的产量便超过了全国的82.4% ,而压榨企业却只集中在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局部及吉林白城地区。其中,日生产能力在250 吨以上的压榨企业只分布在内蒙古局部地区。在国内玉米经济利益趋强的2006年和2007年度,农户更多地选择减少种植葵花,改种玉米等作物。因此,今年黑龙江、吉林两省葵花的播种面积继续减少,而内蒙古、新疆地区由于有企业生产需求,其他作物效益替代相对有限,种植面积略有增加,但是整体面积仍是减少的。由于农民种植葵花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支持,部分油脂企业已经转行,使压榨供给逐渐减少,“物以稀为贵”将逐渐显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