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意境.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意境 教学目的 理解意境的形成和性质特征。 教学内容 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 (一)意境一词溯源 (二)当代对意境的看法 三、意境的特征 教学重点 意境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授课课时 2学时 附录:材料 ? 一、意境的形成及其界定 相传王昌龄所作《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韩林德解释说:“《诗格》提出‘诗有三境’,即:一曰‘物境’,指入于诗的那种令人心醉神往的山水美景;二曰‘情境’,指入于诗的那种亲身经历到的‘娱乐哀愁’的情感体验;三曰‘意境’,指入于诗的那种‘张于意而思之于心’的微妙复杂的心灵活动。显而易见,上述所言‘意境’原是‘境’之一种,与后世作为美学概念的意境内涵差别颇大,而与唐释道世所纂《法苑珠林·摄会篇》的‘意境界’一词的内涵相接近。 在《法苑珠林·摄会篇》的‘意境界’一词中,‘境’(界)指六根所攀缘游履者,‘意境’(界)则指‘心’(意根)所攀缘游履之处(法尘)。换言之,《诗格》中的‘意境’一词,与《法苑珠林·摄会篇》中的‘意境界’一词一样,均烙有佛学之痕迹。”(62-63韩林德《境生象外》)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二版,161-162)中说:“这在佛家经典中乃是一个较特殊的术语,而一般所谓‘境界’之梵语则原为Visaya,意谓‘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不过此处所谓之‘势力’并不指世俗上用以取得权柄或攻土掠地的‘势力’,而乃是指吾人各种感受的‘势力’。 这种含义我们在佛经中可以找到明显的例证,如在著名的《俱舍论颂疏》中就曾有‘六根’、‘六识’、‘六境’之说 云: 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说彼为此法‘境界’。又加以解释说: 彼法者,色等六境也。此有功能者,此六根、六识,于彼色等有见闻等功能也。又说: 功能所托,名为‘境界’,如眼能见色,识能了色,唤色为‘境界’。 那么王昌龄的意境究竟是指什么呢?我们具体解释如下:所谓物境就是山水景色在心中形成的景象,这一景象先是“处身于境”,即作者沉浸于景物中,然后在心中形成镜像,可以伸手可触,然后要借助作者的思想和意念对其加工,这样形成物境,物境表达的是人对外物形象的模拟,其感觉来源主要是眼、耳、鼻、舌等具体感觉器官。 情境,就是娱乐愁怨等等作者的感情,从意中生发而处于身,情感意念和人的具体感觉以及处境结合在一起,然后驰思,从而是作者深刻地感受到人情事理,写成诗歌,这样就获得了情境,所以情境所表达的是人对生命、生活和人性的感受。三曰意境:它同情境的创造一样其感觉都是来于意这一综合感官,然后直接地思之于心,获得一种超然的超出一般生活经验的真知,达到一个大智慧的境界,即所谓得其真也。 王昌龄所说的三个境界借助佛学思维方式来说明诗学上的创造方式,其核心思想就是认为诗歌来源于人的情感和思想对外界存在的体验。物境、情境和意境正好是类似于诗歌的形象层面、意的层面和哲理的层面。所以,好的诗歌是三者不可偏废的。既有切实存在、逼真的形象,也有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体验,也有在此基础上的哲学思考和超然的人格境界。所以,强调意境并不否定具体的情景。只是在意境的发展史上,有所偏重。最初,他们偏重哲学思考和超然的人格境界。 比如:唐代日僧遍照金刚编撰的《文镜秘府论》中引王昌龄《论文意》中说:“意须出万人之境”,“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诗歌创作要做到意与境合,这里的境就是内心对物象的深刻的感悟,是在一定高度上的见识和体验。北宋苏东坡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陶渊明所作的事情是长生不老之活动,引用菊花有延年益寿之意想,就是在不经意的动作中,他突然发现了南山,南山是长寿的象征,看到南山就好象见到了长寿本身,就好象已经达到了那样的境界,作者之意在刹那间走向顿悟,所以,这里的境不仅是景色,而是人心中的广大境界。 从唐宋人的意境概念来看,意境不是与物境、情境并列的概念,而是超越于形象的象外之象,具体而境界广大,不同流俗,卓然不群,有着向理念世界超越的趋向是其本质特征。这样的“意境”与刘勰所谓“意象”有一定关系,是对刘勰意象观念的发展。 刘勰认为创作过程是“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的心物相谐、天人合一的过程:兴膳宏指出了《知音》篇中“照辞如镜”的“照”有“圆照”之义,他引僧祐《弘明集》序中“夫觉海无涯,慧境圆照”为证,其实神思篇中的“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空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的独照之匠当来源于

文档评论(0)

186****88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