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与少年道德同一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 杨韶刚, 万增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广东广州,510420,江苏淮阴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江苏淮安,223300) 摘要: 道德同一性是个人如何思考自身和愿意成为什么人的道德自我概念,是关于个人道德形象的社会自我图式。本研究参照佩里斯(Perris,C)等人共同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采用我国学者修订的中文版问卷,以935名大、中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对子女道德同一性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在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父亲对子女的温暖、父亲过分干涉型、父亲过度保护型和母亲对子女的温暖、母亲过度型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具有显著预测力,其中只有母亲对子女的过度保护起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 道德同一性 EMBU问卷 一、问题的提出 道德同一性(moral identity)道德同一性是对一个人献身于促进社会福利和他人的自我感,反映了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一致程度,是对社会共有的价值、伦理、规则和信仰的自我概念,是关于个人道德形象的社会自我图式参考文献 Aquino,K. F. Reed,A. (2002). The Self-importance of Moral Ident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6):1423-1440.。从心理层面上看,道德同一性被界定为个人如何思考自身和愿意成为什么人的自我概念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11.,是道德理想与个人同一性的会合,在某种程度上是将道德价值流入个人的自我感 Nasir, N.S, Kirshner,B.(2003).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Moral and Civic Identities,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7(3):138–147.;在主观上,道德同一性被定义为青少年身上有益于他人的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感 Hart, D. 参考文献 Aquino,K. F. Reed,A. (2002). The Self-importance of Moral Ident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6):1423-1440.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11. Nasir, N.S, Kirshner,B.(2003).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Moral and Civic Identities,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7(3):138–147. Hart, D. Atkins, R. Ford, D.(1999).Urban America as a Contex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4: 513-531. Damon, W. Gregory, A.(1997).The youth charter: Towards the formation of adolescent moral ident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6(2):117-131. Damon,W.(2004).identity in business.The Moral Advantage: 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by Doing the Right Thing[M].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174. 个体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经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追根溯源,家庭环境的影响又常常是第一位的,甚至具有终生的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产生了不可小视的影响。国外研究发现,富裕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和经济环境)及亲子关系能较好地促进自愿参与社区服务,富裕的家庭环境结合高水平的亲子互动有助于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 马奇柯. 国外社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12月.我国学者研究认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情感的

文档评论(0)

155****87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