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史与世界秩序的关系 第三节、近代的世界史观.docVIP

第一章、世界史与世界秩序的关系 第三节、近代的世界史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世界史觀與世界秩序的關係     第三節、近代的世界史觀       壹、近代世界史觀的形成──十八世紀西方啟蒙思潮以來的近代特徵  一、背景:地理大發現(15th)、宗教改革(16th)、民族國家的形成(17th)、與科學革命(18th)等一波一波的歷史變動。  二、影響:(一)近代的形成:西方文明急遽進步,形成18世紀啟蒙時代以來的近代世界史觀,改變了世界秩序。       (二)歐洲的自負:西方史家以「歐洲為中心」來解釋其世界史,對近兩、三百年的世界秩序影響重大。         1.唯我獨尊:歐洲人普遍認為,西方文明代表的是理性與進步,為歐洲文明以外的地區所不能及。         2.已欲施人:歐洲文化成為歐人眼中世界史的中心與動力,日後世界也因此大部分走上歐化一途。 貳、地理大發現對中古世界史觀的挑戰──2-3-3/p.46  一、成因: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攻陷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以後,拜占庭帝國滅亡。   (一)商路受阻:1.鄂圖曼土耳其取代阿拉伯人在西亞的政治地位,嚴重威脅歐洲與東方陸路的通商交通。        2.西歐各國為繼續取得東方的物品(香料、瓷器和絲綢等),被迫積極尋求新的東去路線。   (二)福音遠揚:宗教改革以後,新教(基督教)勢力大增;舊教(天主教)為擴張影響,向非歐洲的地區傳播福音。   (三)技術進步:地理知識(地圓說)的推動、造(遠洋)船術、指南針(磁性羅盤),與地圖繪製等航海技術的進步。  二、影響:(一)海外擴張:歐洲人開始遠航時,只是探險與發現;此後是無止盡地對各洲的通商、剝削與殖民。        1.新航路:葡萄牙發現好望角(1486)和到達東方的航線(1498),西班牙哥倫布橫渡大西洋(1492)。        2.新資源:葡萄牙在南亞的印度和中國的澳門建立商業據點,西班牙則在墨西哥大肆開採銀礦。       (二)重心偏移:海外探險使歐洲政治與經濟的重心由環地中海區域,逐漸轉移到歐洲西北部大西洋岸。  三、衝擊:發現美洲後,歐洲人必須面對的是「新世界」的意義,尤其是聖經上原本沒有提到的異教徒的世界。   (一)印地安人的存在挑戰聖經:印地安人或為諾亞洪水的劫後餘生,或為基督教得勢後逃避清算的亡命之徒。   (二)白令海峽理論的自圓其說:美洲與亞洲原為相連的兩個大陸,印地安人正是由亞洲遷徙到北美洲的內陸。 參、宗教改革對世界秩序的影響──個人信仰的追求2-3-3/pp.46-47  一、宗教改革的遠因:基督教及其教會系統發展千餘年(四世紀至十四世紀)間,基督教已成為歐洲精神的主宰。   (一)基督教擴張後的腐化:基督教成為國教以後,組織擴大;金錢誘惑與權力爭奪,腐蝕教會原有的崇高理想。   (二)基督教信仰的形式化:教會只重外在表現,不能觸及內心感覺;十六世紀初,教會作為更加重百姓的負擔。  二、宗教改革的近因:(一)興兵斂財:教皇曾出售「赦罪券」以籌措東征的軍費,結果演變成教廷斂財的工具。            (二)貪腐加劇:教會買賣聖職,教皇更以完成聖彼得教堂為名,1517年發行「赦罪券」。  三、結果:日耳曼人馬丁?路德以95條論證,反駁赦罪券可換取靈魂得救和進入天堂,開啟改革序幕。   (一)茲文里:蘇黎士人茲文里傾向新派神學,因愛國心驅使,起來反對教皇,瑞士因新、舊教衝突而陷入內戰。   (二)喀爾文:生於法國的喀爾文,將新教主張,組織成清晰的神學系統,遠傳至歐洲各地;頗受工商界的歡迎。   (三)亨利八世:英王亨利八世娶寡嫂向教皇提請離婚被拒,乃迫使英國教會承認其為領袖,創立「英國國教」。  四、影響:新教(基督教)各教派效法舊教(天主教),積極向外界與海外傳教,爭取更多信徒,鞏固自己的基礎。   (一)海外宣教:基督教文化隨之散播到世界各處,如美洲、印度與中國等地,都有傳教士(如利瑪竇)的蹤跡。   (二)版圖擴張:北美洲成為新教徒的移民天堂。臺灣各族原住民大多也放棄傳統信仰,改宗天主教或基督教。 肆、民族國家的形成改變世界史觀──集權政治的來臨2-3-3/pp.42-45  一、背景:羅馬帝國在政治上的一統局面與基督教會的尚同精神為歐洲人所嚮往,但始終未能完全實現其理想。   (一)十字軍東征影響:東征導致西方與東方交會,促使交通發達;東方式的君主專制和行政技術也引進西方。   (二)中產階級的興起:中古後期的商業復興打破閉鎖的封建經濟,中產階級隨之興起,與王室共同反對貴族。   (三)兵器戰術的革新:使用弓箭與長矛的平民步兵取代貴族騎兵;火藥的引進,更使王室得以衝破封建堡壘。   (四)羅馬法律的復興:尊君為羅馬法的精神;伸張王權,必須打破封建的習慣法,使君主權力得到法理支持。   (五)政治學說的推動

文档评论(0)

yx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