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普法调研.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专业整理 PAGE 学习资料 整理分享 贫困民族地区普法调研 大庄司法所所长 段智富 (2010-8-26) 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团结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的各民族中,汉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人数较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1%,统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祖国的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区,这些地区,地处祖国边疆,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政治、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较为低下。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因此,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更好地发现和掌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法制现状 (一)民主制度尚未健全,少数民族地区村民自治氛围没有形成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村民大会只在每届村委会换届时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也很少召开,村民参政议政、民主决策和议事程序不规范。干群之间缺乏经常性沟通交流,群众缺乏知情权,同时,民主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村委会虽然建立了村民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民议事制度等规章制度,但还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另外,一些农村无依法治村规划,《村规民约》中的一些规定也流于形式,村务公开制度不健全、不及时、不真实,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相差甚远。 (二)少数民族地区村民法律意识低,法制观念淡薄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很多村委会没有成立“五五普法”领导组织,普法工作尚未纳入班子的议事日程,无农民普法学校,未建立学法“中心户”、“培养知法懂法明白人,学法用法新户主”制度,村民只是单纯地通过日常身边发生的一些案例和电视里播放的节目一知半解地了解一些法律知识。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还存有“死角死面”, 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物质基础薄弱 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惠民政策;广大农民自主经营性增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流动速度加快,对集中宣传教育带来困难;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和偏远山寨,交通、通讯不便,法制宣传教育“进村入户”困难,这样,一部分农民群众不能受到教育,形成“死角死面”。 偏远行政村无公有经济,欠发达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只能保工资保运转,无力支撑普法经费,普法读本紧缺,宣传设备落后,普法人员难做“无米之炊”,力不从心,不同程度影响法制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二、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遭遇的困境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对“法”是陌生的,因为陌生,所以心存畏惧,所以难以接受。综合此次社会调查的所见所闻所感,笔者认为,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遭遇困境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与法律的脱节 相对于城市而言,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民的生活节奏十分缓慢,思想上与外界接触较少,原始的农耕方式依然盛行,而作为现代文明的法律则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环境才能大展拳脚,落后的农业经济决定了法律所倡导的法治观念与人权观念在农村将被抵制。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看到,离城市越近,交通越方便,经济越多样化,农民越富裕的乡村,其村民的法律意识也相对较高,法治的进行也相对的较好。相反地,落后乡村更多的保留了小农经济形式及其思想意识,落后的经济所带来的贫穷也导致了村民法律意识的低下和法治观念的淡薄。在相对富裕的农村,可以在村民家中看到村民所需要的一些单行法律规范,而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即使在村委会也未能见到多少法律法规资料。 (二)法律与传统道德的裂缝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究以礼立国、忠孝廉耻。但由于教育水平的相对低下,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部分“传统道德”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依然大有市场,封建礼教、宗族观念等依然还是广大农民判断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由于在农村已有千年的历史,传统道德和风俗习惯在意识上、表现上等与农民的素质水平、农村的现实环境相符合,农民反而更愿意接受传统道德、风俗习惯的管理约束,而不习惯于服从法律。我们无意去怪罪农民,缺乏经济基础的法律在农村犹如无根之木,它难以让人对它产生信仰,而且在同一问题的解决上,农村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似乎也比法律来得更切合实际,更深入人心,更加有效。 信守传统道德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也更愿意相信伦理常情。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好坏,一件事的是非,用道德伦理就能一下分清,根本就不需要法律的参与。在农民

文档评论(0)

dwh090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