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不正-UKAPCE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席不正-UKAPCE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PPT

3.仁,由事亲开始,推及对他人的关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孟子: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4. 仁高于生命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5.仁包含恭、宽、信、敏、惠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6.仁的最低标准与最高要求 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四、中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子曰:“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过犹不及。”(《先进》)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艺术作品表达情感也应适度。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五、《论语》中的成语 见贤思齐、怨天尤人、任重道远、杀身成仁 言而有信、巧言令色、言不及义、道听途说 察言观色、色厉内荏、见义勇为、以文会友 成人之美、待价而沽、患得患失、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有教无类、学而不厌、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循循善诱 其 他 《诗》以外交, 学以致用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外交场合赋《诗》言志 赋诗:春秋时期,在正式外交场合如聘、会、盟,宾主双方通过赋诵《诗经》中的完整的篇章、章节或句子来表达敬意、愿望、态度、思想。赋诗常常是断章取义的。 《左传》和《国语》记载了赋诗的情况。《左传》共计用诗277条。 《左传》记录赋诗之事始于僖公一十三年(前647)秦穆公享重耳,终于定公四年(前506)秦哀公为申包胥赋《无衣》。 关于礼乐 儒家重视礼乐,礼乐制度形成并完备于西周初年。此后,虽然发生过礼崩乐坏的现象,但历朝历代都有兴礼制乐的作为,礼乐教化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礼最初起源于祭祀仪式,但经过发展,其范畴非常广泛,涉及国家、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有关政治体制、宗庙祭祀、朝聘会盟、军事征伐、学校教育、职官科举等一切典章制度,以及服饰饮宴、宫室车马、婚嫁丧葬、言辞进退、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仪式规定,都属于礼。 每一种礼都有一整套仪式,对行礼的步骤,所用的器物,所穿戴的冠冕服饰,所用的乐、舞,都有严格的规定。然而,相对于仪式而言,内在的庄敬之情更为重要。 随着历史时期的变迁,每个朝代对具体的礼仪都有所修订增删,每个时代的礼乐教化都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整体的趋势是由繁入简,由贵族阶层逐渐覆盖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组织,国家政治之外,一个家庭内部也要讲究礼。《礼记?内则》开其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踵其后,至宋,司马光的《书仪》、《家仪》和朱熹的《家礼》则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礼侧重外在的行为规范,乐则强调对内在情感的陶冶。礼可能使人疏离,而乐则可以使人亲近。礼乐相须而行,相辅相成,很多时候,乐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代的乐教非常发达,设有专门的音乐机构“大司乐”,以“乐德”、“乐语”和“乐舞”教育贵族子弟。乐具有感动人心、移风易俗的作用,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意义重大。 古代的教育制度也是礼乐教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据《尚书?舜典》记载,夏代即设有学官,契为司徒,掌管教育,夔为乐官,负责音乐和诗歌。 西周时期有国学、乡学、大学、小学各级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 春秋时期私学兴起,从此官学与私学共同承担了教化的职责。官学逐渐与选举制度相配合,私学于两宋达到鼎盛,出现很多著名的书院,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礼的核心是秩序,乐的核心是和谐。无论哪个时代,秩序与和谐都是人类不变的追求。因而,虽然历史上不时有反对礼教的声音,但是礼乐的精神却一直传承不衰,对礼乐的探究也从未间断。有关礼乐教化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国家治理、社会安定、家庭和睦以及个体的身心健康都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 前孔子时代贤人论礼 孔子(前551-前479)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