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序言
哈诺德·J·克莱姆 [美国]
[出自《经济动员准备》]1983
在进入80年代之前的几年里,人们广泛地认为,“战争经济动员”只不过是一个陈旧的
概念。在核时代,应付对美国安全挑战所需要的战争准备,与经济动员好像无关。但是,80
年代初期,持有上述观点的人正在进行认真的反思。形成这种趋向的基础,是认识苏联具有
巨大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其向全球更大范围内投送兵力和扩大影响的能力。这些观点对人们
的下述认识产生了作用:国际危机有可能发展成为使用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长达数月或数年
的持久武装冲突。这种认识取代了过去25年里盛行的关于核战争的传统观念。传统观念认
为核战争将是只持续几小时或几天的短时战争。正是这种已被许多人所认识的趋向,对人们
提出了新的要求;向目前的政治、军事因素中不断注入大规模动员准备所能提供的力量。
本书对上述问题只是介绍一下概念,并无详尽探讨的打算,而重点是研究工业动员准备。
第一章集中探讨动员准备的一般含义和性质,分析美国人对待动员准备,特别是尚未察觉到
危急情况时的工业动员准备的传统态度,并探讨80年代初期使美国人对这一概念恢复兴趣
的条件。第二、三章则介绍了美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朝鲜和越南战争时代的动员准备计划
和战时动员的经验,重点是国家工业动员的情况。其余几章则对美国80年代改进工业动员
准备状况的努力中遇到的实质问题和组织问题,进行了一些评论性的分析。
第三章主要选自罗德里克·L·沃特的一篇未发表的论文。该论文的题目是《工业动员:
历史的分析》,重点论述了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动员经验。本书作者非常感谢沃
特先生允许运用这一资料。第一章中讨论战争经济潜力的那部分,主要取材于詹姆斯·B·施
莱辛格所著的《国家安全的政治经济学》一书。国防大学感谢费里德里克·A·普莱格出版社
允许使用这个资料。作者特别感谢国防大学的埃斯顿·T·怀特教授在撰写此书中所给予的宝
贵指导。对国防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提供资料方面所给予的良好帮助表示感谢。最后,要
感谢帕特里西亚·K·西蒙森博士和卡尔文·B·凯利先生对手稿所作的校订。
哈诺德·J·克莱姆
1983年6月于华盛顿
第一章 动员与国家安全
哈诺德·J·克莱姆 [美国]
[出自《经济动员准备》]1983
第一节 经济能力与动员
第二节 美国的动员准备:历史的透视
第三节 80年代动员的战略效果
第四节 关于短期战争和长期战争的辩论
第五节 民事部门的动员计划
第六节 美国动员准备所面临的考验
“动员”的简明定义是“快速集结、组织和展开各种优势兵力”[ 注:保罗·布拉肯:《核
时代的动员》,《国防安全》第3期(1978—1979年冬季号)第74页。在开始时就必须认识到,
就连专家们对这一术语都没有作出一致而精确的定义,对这一概念的含义也没有一致的意
见。这主要是因为分析家们对未来武装冲突的性质和进程有着不同的观点,对其激烈程度,
地理范围以及最为重要的预警时间等,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所有这些不同观点,都对引起语
义上的问题产生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在动员及其有关问题上,独树一帜地运
用自己的一套术语,借以区分动员及其进程的各种不同的程度和种类。其精确定义是由参谋
长联席会议作出的(参见1979年版《国防部军事术语辞典》)。在本书的以后章节中,还将
使用这些术语。 ] 。对普通公民来说,动员就是“使国家做好战争准备”,是使一国力量进
入应付武装冲突的戒备状态的过程,包括集结和组织人员、物资、补给品以及有关重要的生
产设备,使之处于战备状态。
但是,归根结底,动员是一种从属于政治意志的行动。对美国及美国社会来说,动员就
是为准备战争(有时甚至在武装冲突实际开始之后)或准备进行战争威慑而由总统作出的某
种决定,并得到国会,最终得到美国公民的支持。这种从属于政治意志的行动,是一种基本
手段,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于1940─1941年间采取,杜鲁门总统再次于1950年采取的正是
这样一种基本手段,但是,1965年上任的约翰逊总统以及后来的历届总统却没有采取过这
一手段。
动员是一种既定的从属于政治意志的行动,它从广义上说通常包括下列四种主要类型
[ 注:本书所述动员类型见之于里查德·B·福斯特和弗朗西斯·F·霍斯伯所著的《80年代的准
备与威慑战略》,《环球季刊》第24期(1980年秋季号)第448—449页。 ] :
一、军事动员
1、增加国防拨款
2、增加国防采购,包括战争物资储备和各种武器装备
3、征召人员
4、预备役进入战备状态
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