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夏季低涡系统中MCS演变特征-气象与环境学报.PDF

一次夏季低涡系统中MCS演变特征-气象与环境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次夏季低涡系统中MCS演变特征-气象与环境学报

第29卷 第2期 气 象 与 环 境 学 报 Vol.29No.2 2013年4月 JOURNALOFMETEOROLOGYANDENVIRONMENT April2013 张晰莹,徐癑.一次夏季低涡系统中MCS演变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2):01-05. ZHANGXiying,XUYue.Evolutionfeatureofmecoscaleconvectivesystem(MCS)inasummerlowvortexsystem[J].Journalof MeteorologyandEnvironment,2013,29(2):01-05. 一次夏季低涡系统中MCS演变特征 张晰莹 徐癑 (黑龙江省气象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 要:2011年7月11—13日,黑龙江省西部连续出现3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伴有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和雷电等天 气。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对MCS环流、中尺度及物理量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低涡系统下MCS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地面辐合 线和干线是触发强对流天气产生的重要因素。高低空一致的切变线和辐合线促使MCS的发展,MCS向不稳定能量区移动。 假相当位温、K指数、沙氏指数和上干下湿的水汽条件及上冷下暖的温度平流等对MCS发生发展有重要指示作用。飑线发生 在MCS云团强度梯度大的前边界,该地域是强对流天气的多发地。 关键词:MCS;地面辐合线;低涡;飑线   中图分类号:P45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503X.2013.02.001 现飑线、雷雨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为揭示 引言 其产生原因及演变特征,利用多种观测资料综合分 对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研究主要关注中尺度系统 析了低涡系统下MCS的演变规律。 的结构、发生发展和维持机制[1-3]以及中尺度系统与 [4] 1 MCS天气过程概述 暴雨的相互关系等。Tollerud等 对中尺度对流系 统中- 系统和大型对流线三类对流系统的环境场 β 11 天气实况 进行了对比研究。对于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中尺 2011年7月11日20时至13日20时,强天气落 度特征分析是有效的预报手段[5-9],尤其是卫星云图 区随MCS北移影响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造成局地短 和雷达资料的广泛应用,各种物理量场以及地形和 时暴雨,1h最大降水量为654mm,过程最大降水 非均匀加热作用对中尺度天气的预报意义重 量为1016mm。12日,齐齐哈尔地区出现飑线、冰 大[10-15]。江吉喜等[10-11]研究表明,利用卫星云图 雹、大风和雷暴天气,其中龙江地区极大瞬时风速达 -1 与常规资料相结合在中尺度系统的分析和临近预报 17m·s ,冰雹最大直径为8mm。 [13] 12 天气背景 中效果较好。孙淑清和孟婵 研究了干线的形成及 [14] 2011年7月 11日20时500hPa高度场上(图 其对局地对流暴雨的作用。余志豪和陈良栋 利用 线性胞状对流模式进行热对流不稳定的理论分析发 1a),黑龙江省以北为阻塞高压(中心为580hPa),东 现,水平非均匀加热的温度梯度超过064℃/10km 部为北跃的副热带高压,580线稳定在黑龙江省东南 时,将使不稳定热对流发展。中尺度对流系统 部,西部处于西北—东南向槽前。12日08时西部高 (MCS)泛指水平尺度为10—2000km的具有旺盛对 空槽加强为冷涡,20时高空冷涡范围扩大,强度减 [15] 弱,稳定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