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的《弃妇》与戴望舒的《雨巷》之比较 .doc

李金发的《弃妇》与戴望舒的《雨巷》之比较 .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李金发的《弃妇》与戴望舒的《雨巷》之比较 论文网 本文作者(席宏伟),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摘要:李金发和戴望舒因为不同的价值取向使他们的诗作在意象选择、结构方式、语言策略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同样倾向于法国象征诗派,由于吸收着眼点不同,加之个性的差异,在他们笔下《弃妇》和《雨巷》关于人生悲剧性处境的展示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关键词:李金发的《弃妇》 戴望舒的《雨巷》 比较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李金发与戴望舒是我国上个世纪20年代个性鲜明、具有开创性的独特诗人。1925年李金发诗集《微雨》的出版,使他成为将象征诗艺引到中国的第一人。之后,戴望舒企图站在中国古典诗学的基石上将二者予以沟通、融洽。解放前便有人指出如果李金发是中国象征派的开山鼻祖,那么戴望舒就是象征派的大师。不同的价值取向使他们的诗作在意象选择、结构方式、语言策略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来。我们选取《弃妇》与《雨巷》进行比较,意在解决:在向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中,他们是如何营造自己的艺术世界的?他们是如何用象征书写人生悲剧性处境的? 1.李金发的《弃妇》 弃妇的作品形象在中国源远流长,自《诗经》中《氓》以降,弃妇诗便自成一脉。李金发家乡大量男人飘洋过海谋取生路,留守家园的大多为妇女,她们的幽怨,她们的悲伤给幼年时的李金发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在19岁的弱冠之年被投入到一个异域文化环境中,李金发对于人生孤独、放逐感的深刻体味令他自然而然地选取了“弃妇”这一意象,却赋予了完全不同于传统诗词的意味。全诗展示的是一个凄苦孤寂的弃妇形象,世界的肆虐、冷酷已经放逐了作为主体的人(弃妇),强与弱,肆虐与孤苦的对比中诗人展示的更多是主体在客体面前的恐惧、挣扎和绝望,它不仅是被投到异域文化中的李金发内心的隐秘感受,同时也是人生孤苦无依悲剧性处境的象征。 2.戴望舒的《雨巷》 《雨巷》诗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化用。同是对人生困境的展示,戴望舒选取的则是雨巷这样一个富于江南意味和古典色彩的意象,其中也暗含了诗人童年时期每天穿越几条长巷去上学的记忆。石板铺平的长巷,左右高耸的墙壁,使长巷显得冰凉、狭窄而封闭,不断延伸的渺远。在如丝织般的细雨中迷朦一片,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惟有头顶那一方天空聊以渲泄心中的一片愁怅,然而细雨如丝,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廖的雨巷”,油纸伞抵挡着外来的风雨,同时也断绝了诗人了望的可能性,仰天长叹聊以抒怀的可能性。孑行于雨巷中,诗人的心绪是压抑的隔绝的,只有自己的足音回响在悠长而冰凉的雨巷。雨巷正是人生孤独隔绝困境的象征。 3.悲剧性表达的比较 如果说《雨巷》是一出温婉的悲剧,那么《弃妇》似乎更加惨烈。李金发将“弃妇”的哀戚具象化,以雕塑般的艺术技艺展现弃妇的悲哀以及弃妇那颗渴望超越的心灵,世俗世界对弃妇的放逐让她唯有祷告以祈求上帝的怜悯和庇护。现世的孤苦无依已让弃妇痛苦,而救赎希望的渺茫更加让她哀戚,尤如戏剧的独白,人称的转换使客观冷静的抒写转为弃妇的独语“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弃妇的哀戚是没有人同情的,惟有那小小的迷失家园的游蜂能够理解。那长泻不止的山泉,涓涓流淌着的忧郁的河流便是弃妇永无止尽的悲哀的象征。由于悲哀,弃妇形如木槁,动作迟缓,看日出日落,时光流逝便又徒增不少的烦愁,“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夕阳微弱的抛光不足以将烦闷化为灰烬,烦闷的具形化,否定的形式既展现弃妇的悲哀,同时又以否定的形式展示了弃妇那颗不甘沉寂,渴望超越的心灵。弃妇的难以驱解的悲哀与她超越的祈望形成了内在的张力,给全诗带来了一种力度。“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人生的孤独隔绝、冷漠无依让弃妇入徜徉在坟墓旁边,生不如死,在生与死之间仅有一层之隔的边缘,弃妇渴望着永恒的解脱。弃妇的心已经衰老了,在这个冷漠的尘世。在此李金发又一次体现了他对死亡意识的嗜好。“生命便是死亡唇边的笑”(《有感》)“欲求此生的永远|惟有我们的名字消失在人间”(《a Gerty》),死亡乃是永恒的归宿,幸福的皈依。弃妇的孤苦无依不仅是李金发在异国他乡的放逐感,也是整个人类的一种悲剧性处境的象征。李金发笔下的弃妇带有一种形而上的意味,弃妇对于丑恶的尘世是决绝的“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李金发的悲哀是浓烈的,鲜血、枯骨、上帝、游鸦、邱墓,他仿佛将希望一缕一缕撕裂,大规模展示人的情结碎片,用破碎的意象,奇谲的语言将悲哀强行用钉锤一锤一锤敲进读者的内心,他的情感甚至带有几分歇斯底里,难以驱解的色彩。 如果说李金发的诗歌情调更多地体现出“男性的郁闷感”(陆文婧语),那么戴望舒的情感体验则呈现出女儿态的感伤与轻盈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