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长的话持续扎根迈向未来整合服务接轨国际团结合作共创荣.DOC

理事长的话持续扎根迈向未来整合服务接轨国际团结合作共创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事长的话持续扎根迈向未来整合服务接轨国际团结合作共创荣

理事長的話 持續紮根 邁向未來、整合服務 接軌國際、團結合作 共創榮盛 王炤烈/第23屆社團法人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理事長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首先向各位會員恭賀新年,祝福大家心想事成!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1973年「中國土木學會」與「中國水利學會」合併成立「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迄今已邁進第45年,第23屆理監事亦順利於2017年11月產生,統計至今(106)年12月為止,學會有團體會員151個單位、榮譽會員20位、會士81位。有效會員,包括一般會員、長期會員及初級會員,總計2,851位,會員跨越產、官、學、研各界,遍布全國。 永續發展 土木工程師的養成教育與人格特質 李建中/國立中央大學 榮譽教授 土木工程是一個在性質上非常多元的產業,自上游到下游需要諸多不同專業的人才,亦需要各種不同人格特質的人才。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土木工程人才需要具有專業的知識為基礎,更要有良好的人格特質。我在過去數十年的生涯之中,歷經教職、營造、官員及工程顧問公司等角色,得以有機會從各面向觀察體會此一行業,特此就個人心得分享,希望給各位同道及同學們參考。 環境工程專輯 環境工程 專輯序言 專輯客座主編曾昭衡/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本環工專輯在許多年輕一代的環境工程領域教授的心血貢獻下應運而生。感謝土木水利雙月刊的大力支持,才使得本環工專輯得以出版。環境工程從早期的土木項下的衛生工程,至今發展為跨化工、材料、土木、生物、機電資訊、公衛、職安、管理的綜合性學門。從民國五十年代成立國內第一個環境工程研究所,至今全國已有近50個與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環境管理、職業安全衛生相關的大專系所。從傳統環境污染的監測、控制與整治,發展至今含括的熱門主題如氣候變遷議題、生質能及替代能源、綠色永續整治、新興污染物,循環經濟等,環境工程關注的領域不斷與時俱進。由本環工專輯的八篇文章即可看出,環境工程最新而多樣的跨領域整合成果。在此讓我們一同期盼,土木水利工程師與環境工程師們攜手合作,共同朝全環境的永續發展目標前進! 臺灣空氣品質監測/監督系統之公民參與實踐 袁明豪/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 助理教授 陳宥羽/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 專題生 近年每當11月進入秋冬季節以後,臺灣中南部民眾在生活上最有感的變化就是必須戴上口罩,以面對PM2.5紫爆空污季。為此,臺灣公民社會群策群力,展開一系列之監測/監督系統之創新計畫,包括提供民間空氣品質監測數據之環境感測器網路系統(LASS)/空氣盒子、整合民間LASS/空氣盒子及官方空氣品質測站數據之g0v零時空污觀測網及利用官方固定污染源CEMS公開數據之綠盟透明足跡等。本文將介紹臺灣公民社會近期這些空氣污染監測與監督系統之實踐,分析其核心目標、數據資料來源及其對臺灣空污環境治理之影響。 氣候變遷與空氣品質對健康之衝擊 陳伶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研究助理教授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議題,伴隨著科技文明興起、生態環境改變、極端氣候加劇,已是全世界不得不面對的現象,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嚴重衝擊。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簡稱WMO)與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在2012年召開特別大會時,共同發表「圖解健康與氣候(Atlas of Health and Climate)」[1]指出,如果我們為因應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問題,各國政府需建立有助於預測疾病與照顧弱勢及高齡族群的服務;2014年聯合國氣候高峰會議結論提到,未來希望能夠透過全球各方面的共同協助與合作,以減緩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影響與衝擊,WHO亦將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列為首要課題之一;WHO與WMO後續於2015年共同推出「熱浪與健康預警系統指引(Heatwaves and Health: Guidance on Warning-System Development)」[2],持續的結合氣候相關的議題與資訊,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務。 從節能減碳到INDC 陳律言/國立聯合大學能源與工程學系 副教授 近我國由政府部門主導推動的各項節能減碳措施雖甚早開始,但其主要形之於書面的政策指導方向源自於民國97年所提出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1]。該網領所設定之永續能源政策目標為:兼顧「能源安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以滿足未來世代發展的需要。並設定「效率」、「潔淨」、與「穩定」這三個能源願景的關鍵字。在建構「高效率」、「高價值」、「低排放」及「低依賴」二高二低的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的政策原則下,該政策推動綱領,由能源供應面的「淨源」與能源需求面的「節流」構成。節能減碳則設定為體現「節流」的各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