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示地址:中国地质大学科发院网站
成果名称: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动力学及其资源效应
推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项目简介:
南海海域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澳板块的交汇地带,是全球构造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带之一,也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地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既具有独特的构造环境和丰富的地质记录,又具有海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是研究南海大陆边缘动力过程的最佳场所。项目组经过15年研究,围绕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及其资源效应开展综合分析,研究取得了如下系统的创新性成果:
1)提出了南海动力变形分区的新认识,首次发现并证实了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大型拆离断层,改变了传统深水盆地结构样式和成盆机理的认识,明确了南海是欧亚板块东部伸展盆地演化谱系的终端,为科学评价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资源潜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裂后期异常沉降过程及相关的构造热事件,阐明了多因素复合和联合控制的异常沉降成因机制,改变了传统McKenzie理论预测的经典大西洋型被动陆缘裂后期演化过程的认识,论证了处于汇聚板块背景下的南海北部陆缘属于非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属性。
3)查明了南海北部陆缘源汇系统特征及其时空演化规律,完整构建了南海西北陆缘深水区源-渠-汇体系,系统提出了大型中央轴向峡谷砂岩储层形成分布的新模式,为我国首个自营深水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4)阐明了天然气水合物矿层动态聚散机理,提出了水合物矿层边界受控于孔隙流体甲烷饱和程度的创新认识,自主研发了水合物成矿动力学模拟软件,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条件和规律,指出了南海北部陆坡存在两个水合物富集带,为正在开展的南海水合物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主要成果发表在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Marine Geology”、“Tectonophysic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 10篇代表性论文他引1000次,其中单篇最高他引642次(SCI他引497次)。得到了“Marine Geology”前主编David Piper教授、海洋地质学家Peter Clift教授、朱日祥院士等的高度重视和好评。研究成果不仅加深了对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动力学过程的理解,而且有效地指导了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维护我国海域权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研究成果分别在IAS、AGU、亚洲海洋地质等多个国际会议上交流,项目组成员多次应邀担任国际会议召集人和特邀发言,项目第一完成人作为组委会秘书长于2016年在武汉成功主办第8届国际地质流体会议。项目第3完成人吕万军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此外,项目实施过程也是我校海洋科学新专业创办阶段,项目组承担的一系列科研项目、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和建设的相关实验室、培养的高层次研究人才等为我校海洋科学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先后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11名、硕士18名。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八、完成人情况表
姓 名
解习农
性 别
男
排 名
1
出生年月
1963-04
出生地
湖北监利
民 族
汉
身份证号
党 派
中共党员
国 籍
中国
行政职务
海洋学院
归国人员
归国时间
工作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所在地
武汉
办公电话
家庭住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南望山庄9栋
住宅电话
通讯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邮政编码
430074
电子信箱
xnxie@
移动电话
毕业学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文化程度
研究生
毕业时间
1986
技术职称
教授
专业、专长
能源地质/海洋地质与资源
最高学位
博士
完成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所在地
湖北省武汉市
单位性质
事业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沉积盆地流体动力学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项目2006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中国近海富生烃凹陷形成机制、充填和发育特征”项目2006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含能源盆地沉积体系”项目1999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4);“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项目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4)。
参加本项目起止时间
自 2002-01-01 至 2015-05-01
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限300字)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1项、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之专题、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1项。发表与本项目相关的SCI收录论文36篇,是代表作1、2、3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是科学发现点2、3的主要贡献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空间解析拙政园》课件.ppt VIP
- QCR9228-2015铁路通信、信号、电力、电力牵引供电施工机械配置技术规程.pdf
- [优秀QC成果]提高砂层地质条件下地连墙施工质量.pdf
- 员工培训方案及课程大纲[9篇].docx VIP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全面解读新修订纪律处分条例重点内容学习解读专题ppt.pptx VIP
- EPC项目设计管理培训.pptx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全面解读新修订纪律处分条例重点内容学习ppt.pptx VIP
-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 -采用循证方式.docx
- 2025年兵棋章节答案.docx VIP
- 党支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规章制度范文(精选10篇).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