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广州的河流通名——涌和滘.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城广州的河流通名——“涌”和“滘”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黄小娅 翻开广州地图,就可看到纵横交错的河流如同人的血脉一样遍布全城,显示出这是一片水域广阔的风水宝地。水城水多,表示河流的通名自然也多。除了常见的江、河、海、水、溪之外,还有涌、滘、沥、潭、湾、塘等通名,其中又以“涌”“滘”最为独特,这两个通名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本文就说“涌”和“滘”。 谈到“涌”和“滘”,就不能回避这两个字。 现在为人们所常用的“涌yǒng”,东汉《说文解字》:“涌,滕也。”“滕”就是水超踊,用今天的话说是水向上冒之义。和“涌”同音同义的还有一个异体字“湧”,虽然《说文解字》未见收录,但来源也同样古老。例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西则有湧泉清池,激水推移”用的是“湧”。“涌”的这个意义以及“涌”、“湧”两个字形,在今天的普通话里仍然留用。另外,我国古代曾有一条叫“涌水”的河(这个“涌”同样读yǒng),约在今湖北省监利县境,早已湮没。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时已不能详其经流。因此,这个意义的“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通行于广东地区的“涌”和“滘”,都是粤地人使用的方言字。涌,读音chōng,表河流义,与普通话的“涌yǒng”只是字形相同,在语音和意义上均无关联。“滘”,读音jiào,也是河流义。这两个指称河流的方言词在粤地应当是有相当历史的。由于主要通行于一隅之地,构成的河流名又大多是口耳相传的小地名,能引起修史者们的注意并载之于册,想必是“涌”“滘”流传很久以后的事情。所以,即便在史籍里找寻出其所谓的最早出处,也极可能早已传用多时了。然而,我们仍要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钩沉,以史证明“涌”和“滘”在粤地是由来已久的河流通名。 编纂于宋代的《广州图经》(唐宋时称方志作“图经”)虽早已失传,但从《永乐大典》等书的辑录中,仍可看到我们的先民用“涌”和“滘”作河流的通名。例如:东莞的麻涌;新会县的东涌;番禺的白泥涌、蓼涌;南海县的上涌、石涌、镇涌、沙滘、上滘、叠滘、南滘等等。元代的《南海志》还有蓼涌、藤涌、木涌、横滘等水名。明清后的资料保存较多,从明代到清代所修纂的《广东通志》、各县志以及各种杂记等,这类地名俯拾皆是。 事实上,不少地名应早于上述记载的年代,只是史料的大量亡佚,我们无从知道得更多。例如,顺德县陈村镇的一个村子,建于唐天复年间(901-904年),地处河边,据传一木雕佛像漂流至此,故名佛滘,后又谐音易名为“弼教”。陈村镇的仙涌村,大约是唐代末年吕姓人迁居于此,他们沿河建村聚居,四周风景优美如画,连仙人吕洞宾也曾到此一游,故名“仙涌”。这两个地名都早于现存古籍史志所记。 “涌”和“滘”两方言字在史料里各有不同的使用情况。 先说“涌”。笔者发现,史志表述广东山川形胜时,“涌”和“湧”两字分用,河流通名用“涌”,而“涌现”义则往往用“湧”。例如,宋代方信孺《南海百咏》“仙湧山”条: 在新会县西七十里,《图经》云:旧无此山,一夕风雷震怒,湧出数峰,林峦周具,因以仙湧名,且取其名以建寺。 因山乃风雷震怒之后产生,故用“湧”。方信孺其后的赋诗亦用“湧”:“人间灵迹无寻处,仙湧罗浮相对高。”再如,《永乐大典》“增城县”条: 泉子井,在县南三十五里,泉湧地中,清甘可掬,灌溉尤博。 直到民国初年编写的《清史稿》,“涌”、“湧”均不混用。编纂者显然非常清楚,“涌”在粤地是特指河流通名,所以,虽然都是饱学之士,但仍尊重习惯,从俗用字。 再说“滘”。史料反映了这个字经历过由同音字到创制俗字的过程。明未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1692年)的《读史方舆纪要·广东》,用同音字“窖”。例如: 滨海诸邑为盗贼渊薮者,如增城、东莞之茶窖、十字窖;番禺之三曹;波罗海、南海之仰船冈、茅窖;顺德之黄头涌,香山、新会之白水、分水等处,往往岁集凶徒……。 因是河水通名,有时加水旁成“氵窖”。例如:茅氵窖、西南氵窖、泥氵窖、潭氵窖等等。而早于《读史方舆纪要》的《永乐大典》亦用“氵窖”。如:番禺县“横氵窖”。 同一个通名却无统一的用字,是因为其指称乃粤地人口语所用,历代共同语的字书自然也就无此汉字,著书者只能用同音字等形式来书写,“滘”是后来才在民间产生的。也就是说,这个字先后经历过“窖→氵窖→滘”的过程,最后“滘”定型为专用字。大概在清代中后期,“滘”已见用。例如,清代同治《南海县志·杂录下》: 贰律桀骜甚,复攻虎门、乌涌、大王滘、凤凰冈等处,各炮台俱陷。 “滘”现在有时还作“漖”。例如:广州市原芳村区的“东漖镇”,本是“东滘”,现作“东漖”。“漖”字虽也见之于古字书,但并非水的通名,而是古代一河水名(明代《字汇·水部》:漖,水名),此河名《水经注》不载,可见其湮亡久矣。因此,“漖”只是和“滘”同音而已,与粤地所用的无任何意义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