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文学理论与批评.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庄子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一、自然朴素的文艺美学思想 二、虚静与物化 三、“言”与“意” 庄子及其著作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宋之蒙(今安徽蒙城)人,是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人物。他曾经为官漆园吏,其主要思想保存在《庄子》一书中,是我们研究庄子的重要资料。《庄子》又称《南华真经》。(这是唐朝时期产生的一个名字。唐玄宗天宝二年,玄宗下诏庄子为南华真人。)《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今传晋郭象注本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通行的比较好的《庄子》注本有:《南华真经注疏》(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集释》(郭庆藩集释),《庄子集解》(清王先谦集解)。今人陈鼓应有《庄子今注今译》,严灵峰编有《庄子集成》初、续编 。 自然朴素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是非常推崇自然朴素之美的。《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饰、虚伪的华饰。他将自然朴素之美称为“天”。这个“天”有客观事物本质、规律、本色的意思,也包含人的真情本性。他将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饰、虚伪的华饰称为“人”,认为“人”违反了自然规律,破坏了自然的风貌,拘束人的真性情。 自然朴素的文艺美学思想 《秋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庄子否定五彩文章、五音六律,认为它们破坏了自然真美。在这个基础之上,他崇尚自然,反对人为。他崇尚自然,并不是主张一切都听天由命,取消人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他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反对的是那些违反自然规律、桎梏人性的做法,而对适应自然规律与人性发展的行为还是强调大为而特为的。这其中就包含着合乎规律的技艺活动和创造发明。 自然朴素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崇尚自然朴素,向往人类原始社会的无知无欲,并非否定人的情欲。他恰恰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情感化的,是有追求美好生活与精神舒畅的欲望的。 《盗跖(zhí)》篇以盗跖训斥孔子的口气云:“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 自然朴素的文艺美学思想 《骈拇》:“吾所谓臧者,非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臧:完善。 自然朴素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大自然是最美好的,同时,又认为,人能够“原天地之美”。《大宗师》曾经激情洋溢地表示要效法天地自然,《天道》又进一步申述了这种理想:“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这种“和”、“乐”都是发自自然的。 虚静与物化 在庄子的眼里,虚静不仅是认识“道”的一种方法,也是审美修养的过程,是人心性灵明的一种境界,即人达到审美高级阶段的一种境界。庄子对这一过程的分析是深入细致的,他在老子的“绝圣弃智”、“无知无欲”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心斋”、“坐忘”,认为只有做到“心斋”、“坐忘”,才能实现真正的虚静。 虚静与物化 心斋 《人间世》借助于孔子之口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是心体斋戒,它超越了人的感觉和知觉功能,是人对自身超越的一个审美历程。庄子说,“心斋”是“虚”,是“道”,其真实的意图是无我、丧我。 虚静与物化 坐忘 《大宗师》借助于颜回之口这样解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要求人忘掉一切存在,包括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免于受知识的拖累,实现与“道”合一。可见,“坐忘”的本质是无我、丧我。 虚静与物化 要实现虚静,做到心斋、坐忘,必须通过两条途径:其一,消解由生理而来的欲望,使欲望不要奴役人心,这样,心便得到了解放,实现了自由。海德格尔说:在对美进行观照时,心境愈自由,便愈能得到美的享受。其二,当心与物相接时,不让由知识活动而来的是非判断给心以烦扰,心便在对知识的无穷追逐之中得到解放,增加了精神的自由。 庄子的“堕肢体”、“离形”,实指的是摆脱由生理而来的欲望;“黜聪明”、“去智”,实指的是摆脱普通的所谓知识活动。只有两者同时摆脱,便达到了“虚”,也达到了“静”,实现了所谓的“无己”、“丧我”。 虚静与物化 《庄子·在宥》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