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笔落惊风雨 蜀道难 登高试题 苏教版必修4.docVIP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笔落惊风雨 蜀道难 登高试题 苏教版必修4.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笔落惊风雨 蜀道难 登高试题 苏教版必修4

PAGE PAGE 3 诗从肺腑出 蜀道难 登高 一、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许 浑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眼前陵阳的十亩山田靠近茅山石涵村,触动了诗人的怀念之情。 B.第二句写诗人非常熟悉石涵村居的风俗,为进一步描写石涵村的民俗民风做铺垫。 C.第五句写石涵村民在温暖的春日到岭北采茶的劳动场景,展现村民的勤劳。 D.月光下村民渡溪买酒,既写出了清幽的环境,也写出了知足快乐的民风。 解析:A 首联点题而写,第一句写眼前的十亩山田景色与石涵村的景色十分相似,引发了诗人对茅山石涵村的怀念;接着诗人发出感慨,石涵村的风土人情诗人曾经是那么熟悉,自然就引起下面对石涵村的民俗民风进行描写。所以A项对“近”理解有误,此处的“近”是相似之意。 2.本诗的颔联中“惊”与“待”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 ? ? ? ? ? 解析:颔联承接上一联,用两个特写镜头具体描写石涵村春色的印象:窗前的白色艾草惊讶于春燕的归来,篱边的桑叶长势喜人在等待喂养晚蚕。此联中的“惊”与“待”两个动词用字精妙,“惊”“待”表达欣喜之情,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茅山石涵村春天来临时一派生机的景象,结合诗题“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中的“怀”字分析景物描写中传递的情感,可以知道是暗示了诗人当时的欣喜与对今日的怀念。 答案:“惊”与“待”运用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茅山石涵村春天来临时燕子归来、篱上桑叶生长的情状,暗示了诗人当时的欣喜与对今日的怀念。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①。 【注】 ①云中,指云中郡,汉代名将魏尚、李广曾做过云中太守,并于此地抵抗匈奴。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本句为倒装句式,西风渐紧,催促人做好准备迎接寒冬的到来。 B.起首句写寒霜遍地,碧天清肃。风声一响而过,诗人漫步梧桐树下,为下文设置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 C.“寥落”意为冷落,衰败。既写出关河深秋景象,也表现诗人目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内心无比沉痛,只好借酒消愁,与客同醉。 D.词中上片言“回望”江山壮美,结句说“回首”云中郡许多感慨,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解析:B “风声”并非一响而过,“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一句写风声直入梧桐的枝叶深处,鸣响不止。 4.词中叙述了什么事?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 ? ? ? ? ? ? 解析:对于词中事件的分析概括要结合词人的形象,要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上片,首四句写与客习射西园的时间。“起瞰高城”三句,心事重重的词人起身离座,登上城楼,向中原望去,却见千里关河、寂寥冷落,他虽致力于抗战,无奈宋廷坚持苟和,抗金事业沉寂无着。面对冷落的关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之悲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浇愁。在宴饮之后,习武场上,武士们手持雕弓,走马飞驰,令人振奋不已。下片写西园习射。面对众人驰驱习射,六十开外的词人深感自己年老力衰,当年的豪气现在已经消失,哪能像虎士那样,挥手弦响,双箭落地。这里有对虎士的赞许,更有对自己衰老的感叹。敌虏未灭而己身已老,不能驰骋疆场,使他深感遗憾,最后用典,以“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作结,直抒胸臆。词人虽因无力报国而惭愧,但他身老志不衰,心系“云中”,情结边防,在垂暮之年,还以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为己任,表现了一个老年抗金志士的壮伟胸怀。将以上内容以精练语言总结概括即可。 答案:①在深秋寒夜,一位老人带病登上城楼,回望中原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和岌岌可危的南宋朝廷,心情沉重而且惆怅(心忧国事,渴望收复失地)。②尽管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但在西风萧瑟、与客习射的背景之下,仍透着高远与豪迈的气势,依旧豪气逼人,给人以激励和振奋。③“老矣真堪愧”直抒胸臆,自己因年老体衰而不能为国效力,抒发了“真堪愧”的(悲凉、痛苦)心情,反复言说,心念国事。④“望云中”用典抒情,再次表达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 二、语言运用 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 问题。 对于老年人来说,只要跳广场舞,他们就能延年益寿。相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