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第九章 美育.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 美育 主讲教师:张世洲 第一节美育概述 一、美育的概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来源于德文“aesthetische erziehung”,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二、美育的意义 (一)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道德水平的教育功能 美育有助于提高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当人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时,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欣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高尚,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 (二)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 我国教育实践中许多成功的经验证明了美育对智育的强化功能,如清华大学的理工科学生增加了文学艺术课程以后,总结出一个有趣的数学公式:8-1>8,意思是说每天从8小时的学习中减1小时的文学艺术活动,其学习收效大于8小时。辽宁省兴城一小学音乐加强班,小学五年中每天至少有一小时音乐课程或课外音乐活动,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降低,平均分还高于全县小学文化课总平均分20分左右。 (三)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具有提高形体美的价值 体育运动蕴涵着美的因素:矫健的形体美、精湛的技艺美和勇敢善战的竞争的精神。体育运动除了要遵循体育运动规律外,还要遵循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等有关规律。如运用对称、和谐、统一、节奏和造型等形式美的法则,做到造型优美、动作舒展而有节奏。优秀运动员的每一个优美的动作都是人的形体美的再现和创造。在体育运动中运用体育美学,可以提高运动艺术的审美价值,不仅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而且还能陶冶性情,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四)美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劳动观点,形成劳动技能,养成文明的劳动习惯 美是客观的,它普遍地存在于人的衣、食、往、行各方面,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物质产品都具有审美的价值。美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有助于劳动观点的树立和劳动技能的形成。在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时,可以提出美育要求,有助于学生养成文明劳动的习惯。 三、美育的任务 (一)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提高审美能力 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总会持有一定的看法和态度,这是由于人们所受的教育、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等因素不同造成的,对于同样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 (二)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学校美育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激发对美的事物的愉悦、热爱的感情,对丑恶事物的厌恶、憎恨的情绪,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热爱。 (三)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表现美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表达自己的审美认识,达到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的要求。创造美是指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把自身的审美体验,经过艺术加工,通过艺术作品加以表达的过程。 美育的三个方面的任务是密切联系着的,它们统一于美育的实施过程中。 第二节美育实施 一、美育的原则 (一)形象性原则 实施美育要遵循形象性的原则,但并不是所有的形象都是美的,都能起到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的。应坚持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要求,选择具有审美价值,同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时代特点的形象作为美育的内容,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美的规则。比如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有: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比例、节奏与韵律、多样统一等。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美的创造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学习形式美的法则,可以提高美的欣赏力和美的创造力。 (二)情感性原则 中国古代美学就十分强调“情景交融”的境界,在古代的诗论、文论、词论、画论和戏曲论中,对于审美中这种"隋”和“景”的关系进行了大量论述,提出“景中情”和“情中景”的理论。实施美育同样离不开情感,可以说,审美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美感教育。超越于功利、超越于逻辑法则的美好情感,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激励作用。歌曲《歌唱祖国》,歌颂了新中国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激发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之情。引导学生感知美德事物,并不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概念,而是要求学生形成审美感受并作出审美判断。 (三)差异性原则 美育要考虑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差异性,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审美兴趣选

文档评论(0)

潮起潮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