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文化的相对普及
引言
时下学界每探讨历史课题,必首先论述其地位,内中往往又不乏过甚之词。如果我们沿袭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先生当年的说法,将宋代艳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并认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早于西方的文艺复兴几百年,只怕有哄抬历史地位之嫌。宫崎氏同时又说:
中国的文化,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渐渐扭转了这种落后局面,追上了西亚;到了宋代便超过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1]
宋代以前的中国文化是否果真落后于西亚?这里姑且置而不论。但他认为宋代文化“居于世界最前列”,显然属于平实之论。
早在北宋熙宁年间,国史编修官李清臣就说:“朝廷文明,不愧三代汉唐”。[2]南宋末年,蒙古国信使郝经则把宋朝连同先前的汉朝、唐朝盛赞为“后三代”。他上书宋理宗说:
汉似乎夏,唐似乎商,而贵朝则似乎周,可以为后三代。[3]
陈寅恪先生在四十多年前,进一步认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4]
邓广铭先生最近又指出:
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于顶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之所不能及。[5]
估计之高,无以复加。
宋代文化横比当时世界各国,超过世界各国,处于领先地位;纵比前代,超越前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又一个新高峰。对宋代文化的这两个基本估计,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不过,把握宋代文化的时代特征或许比揭示其历史地位更重要。钱穆先生说得对:
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6]
他认为,在宋代文化史上有三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即“宗教思想之再澄清”、“民族之再融合”、“社会文化之再普及与再深入”。[7]钱氏的阐述未必处处精当,但颇有启发性。
宋代文化最为明显的特征,恐怕莫过于相对普及。它同时又象征着宋代文化的繁荣。宋代文化的相对普及表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这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奇童出盛时”,“妇女多能诗”
有宋一代神童多、才女多、儒将多。这三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或许即反映了宋代文化的相对普及在年龄上不分长幼、在性别上不分男女、在行业上不分文武。
所谓神童,众所周知,无非是指智力超常的儿童而已。在宋代,诸如王禹偁九岁、丘浚十岁、孔文仲七岁、蒋堂六岁、黄庭坚七岁会写诗、能作文一类的记载,比比皆是。特别叫人吃惊的是,杨亿“数岁不能言”,突然吟咏《登楼》诗: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8]
朝廷为选拔超常儿童,从宋太宗时起,设立童子科。[9]宋绶、晏殊、姜盖、李淑、蔡伯俙等在宋真宗时,先后被赐予同进士或学究出身。其中福建蔡伯俙年龄最小,只有三岁,宋真宗欣然赐诗一首:
七闽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婴儿自得老成姿。[10]
此后,从宋仁宗朝到宋徽宗时,赐出身者20人;宋高宗朝,求试者36人,授官者6人;宋孝宗朝,求试者74人,授官者7人;宋光宗朝,求试者17人。嘉熙元年(1237),女童林幼玉应试合格,宋理宗下诏,特封孺人。这些智力超常儿童,有的后来受到重用。宋孝宗时,礼部在奏疏中说:
本朝童子以文称者,杨亿、宋绶、晏殊、李淑,后皆为贤宰相、名侍从。[11]
宋代神童较多,与当时不少人主张“教子当在幼” [12]有关。欧阳修说:
教育之法,始于童子,谓之小学,君子重焉。[13]
宋代的中央官办小学创设于元丰年间,崇宁元年(1102)十月又命令州县普遍建立小学,负责教育8到12岁的儿童。政和四年(1114)二月,中书省上奏:
小学生见近一千人,入学者尚未已。[14]
可见,当时官办小学之兴盛。民办小学与官办小学相比,不仅数量多,而且兴办早,并深入到乡村。民办小学的情景多次出现于诗人笔下,如宋伯仁《村学纠》:
八九顽童一草庐,土朱勤点七言书。
晚听学长吹樵笛,国子先生殆不如。[15]
赵汝鐩《憩农家》:
农家颇潇洒,虢虢清泉流。
…………
群儿窗下读,《千字文》、《蒙求》。[16]
《千字文》、《蒙求》是宋时使用的小学教材,编写于前代。宋代编写的小学教材除颇负盛名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而外,为数尚多。如欧阳修所编《州名急就章》:
别州自禹郡于秦,废置经革难具陈。
皇家垂统天下定,疆理万家承政令。
……[17]
乡村小学数量太多,教师当中难免有滥竽充数者。如鄱阳(今属江西)千秋乡的李晟,就是个冬烘先生。他“读书不多,年过五十,犹为人训蒙,两目浸昏,夜不能视一物”。[18]谢深甫青年时代在家乡教书,自己“始不过读《兎园》耳”。[19]所谓《兎园》,无非是儿童读的有图画的故事书。这类老师教学,自然笑话百出,甚至将“郁郁乎文哉”误念为“都都平丈我”。曹元宠《题村学堂图》讽刺道:
此老方扪虱,众雏争附火。
相当训诲间,都都平丈我。
乡间学童习以为常,居然拒不接受纠正。当时人不禁感叹:
都都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