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便是那久负盛名的枫桥。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抒幽思。 (四)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 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 对人物外貌、形状和情态、思想、心理的描写都很具体、完备。 简洁/洗练 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 语言通俗、平实、不事雕琢。 明快 明白通畅。 质朴无华 语言不追求华丽。 词藻华丽 用词色彩华丽。 此外,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一、诗歌鉴赏阅读技法 古代诗歌鉴赏有一定难度,是在读懂诗歌基础上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读懂诗歌,需要从语言和结构理解入手,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抓住意象进行联想、想象,感悟诗歌意境,并借助试题明确鉴赏要点,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下面以各省市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为例进行解说。 1.从词性入手了解诗意 (1)先逐句画出诗句中的名词,看看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诗中的“晓路、雨、江乡、叶、雁声、客程、鸟、征帆、鱼、桨、孤舟、霜月、枫桥”这些名词,或作主语,或作宾语,标出来之后,所写景物一目了然。 (2)找出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虚词等,分析这些词语所表现的景物特点或情状。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中,动词“飘、避、却、惊、跳、宿、系” 写出了景物的情状,形容词“萧萧、寒、急、遥、孤”写出景物的特点,景中含情,传达出诗人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3)在词性分析的基础上寻找诗眼。 “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诗眼,指诗词中用得精练传神的字词或体现主旨的语句,诗眼是诗词之灵气所在,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中“孤”字,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寂寞凄凉。 (4)在词性分析的基础上把握技巧。 表达技巧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在诗歌鉴赏中,借助词性分析可进一步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如抓住《吴松道中二首》(其二)诗中的名词及其所写的景物,可知其运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诗歌开头描写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抓住诗中的动词,可知其运用的是动静结合及衬托的手法。“鸟避、帆却、鱼惊、桨跳”,衬托出清静、凄凉的氛围和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2.从结构入手理清思路 诗词的结构一般归结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起”即一首诗的起句,或开门见山,或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既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作用,又为下文蓄势、作铺垫。“转”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 “合”指结句,往往是“诗眼”和“词眼”所在,或直抒胸臆,点明题旨,或以景结情,收束全诗。 抓住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诗句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诗意。 思远人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作了铺垫。而后三句,“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为客,“何处寄书得”一句为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予。 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此意虽曲折,却也顺理成章。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为“合”,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表达含蓄深婉,言有尽而意无穷,颇能引人回味。全词由物及人,由景及情,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从意象入手感悟意境 了解诗歌内容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借助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来品悟意境。“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 “叶飘”、“天寒”、“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根据前三联的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3.3 汽化和液化 (共30张PPT).ppt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光的直线传播(共34张PPT).ppt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升华和凝华(共20张PPT).ppt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4《升华和凝华》(共21张PPT).ppt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光的直线传播》ppt课件 (共34张PPT).ppt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 3.1_温度(共24张PPT).ppt
- 人教版八年物理课件上 4.2光的直线传播(共26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一8.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课件(共16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九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课件 (共18张PPT).ppt
-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课件 (共20张PPT).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