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性别的影响 成年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的高0.3℃,而且其体温随 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 排卵前日最低,排卵日升高0.3~0.6℃。 每天测定基础体温,有助于了解有无排卵和排卵日期。排卵后体温升高,可能是孕激素作用的结果。 3.年龄的影响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体温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体温也偏低。 4.其它 肌肉活动时,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对体温都会发生影 响。 许多麻醉药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或影响其传人途径的活 动,特别是此类药物能扩张皮肤血管,增加体热散失, 导致体温下降。 二、产热与散热 恒温动物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的体温,是因为 在体温调节机构的控制下,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 能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 (一)产热过程 1.主要的产热器官 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和骨骼肌。 安静—内脏(尤其是肝脏 ) 运动—骨骼肌 (二)散热过程 主要散热部位:皮肤(85%)呼吸道(15%) 尿、粪等排泄物(1.5%) 散热的四种方式: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1、辐射散热 辐射散热:是指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 的一种散热形式。 影响因素:皮肤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 机体的有效散热面积 2、传导散热 传导散热: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的 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与之接触的物体的导热性。 临床上可利用冰袋、冰帽等给高热病人降温。 3、对流散热 对流散热: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散发热量的一种方 式,是传导散热的特殊形式。 影响因素:风速 辐射、传导和对流,只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才有意义。 4、蒸发散热 蒸发散热:是指水分在体表发生汽化时,吸收体热而将 其散发的一种散热形式。 体温条件下,蒸发1g水可使机体散发2.43 kJ的热量。 体表水分的蒸发是一种有效的散热途径。 蒸发散热类型:不感蒸发 发汗 (1)不感蒸发 人即使处在低温环境中,皮肤和呼吸道也不断有水分渗出而被蒸发掉,这种水分蒸发称为不感蒸发。其中皮肤的水分蒸发又称不显汗。 人体24h的不感蒸发量一般为1000ml左右,其中通过皮肤的约为600~800ml,经呼吸道粘膜蒸发约200~400ml。 在肌肉活动或发热状态下,不显汗可以增加;婴幼儿不感蒸发的速率比成人大,因此在缺水的情况下,婴幼儿更容易出现严重脱水。 (2)发汗: 发汗:发汗是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发汗时有明显的 汗液形成而被蒸发,因此又称为可感蒸发。 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达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 空气湿度高,衣着较多时,25℃便可引起发汗。 劳动或运动时,气温虽在20℃以下,也可出现发汗,而 且发汗量往往较多。 汗液的成分:水分:99%, 固体成分( NaCl、 KCl、尿素):1% 与体温调节无关,可能与湿润手掌和足跖,增加摩擦力有关。 加强散热,对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 意义 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 温热刺激 刺激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后纤维 神经支配 手掌、足跖、前额和腋窝等部位汗腺 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泌(手掌、足跖除外) 汗腺 精神性发汗 温热性发汗 四、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种类: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分布:皮肤、粘膜。 类型: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 作用:主要是感受体表温度的下降。 人类在皮肤温度为 30℃时,即可产生冷觉, 而当皮肤温度为35℃左右时,则可产生温觉。 2.中枢温度感受器 分布: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 类型: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两种。 (二)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整合的关键部位: PO/AH (三)体温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