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翻译理论—经典“八备”说与“五不翻”解析.pptVIP

佛经翻译理论—经典“八备”说与“五不翻”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佛经翻译理论之经典 --“八备”说与“五不翻” 陈述人: 李冬梅 08级翻译方向 主要内容 一、彦琮与“八备”说 1、彦琮其人 2、《辨正论》 3、 “八备”说 4、解读与评价 二、玄奘与“五不翻” 1、玄奘其人 2、译事功绩 3、零星译论 4、解读与评价 彦琮其人 彦琮(557-610), 21岁入周武帝内殿讲周易老庄,并改得此名。后剃发为僧,并译经,亦有著述,其《辨正论》为今存我国史上首篇正式翻译专论 。 唐朝高僧道宣的《续高僧传》卷二《彦琮传》:“琮久参传译,妙体梵文。此土群师,皆宗鸟迹,至于音字诂训,罕得相符。乃著《辩正论》,以垂翻译之式”。 《辩正论》 批评历代译经之得失; 提出“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王秉钦认为他是一位直译论者。) “人人共解,省翻译之劳,代代咸明,除疑罔之失”;(王宏印认为已提出了翻译在逻辑上终归会消亡的理论预见。) 佛经翻译要例“十条”和佛经译者“八备”说。 翻译要例“十条” “安之所述,大启玄门;其间曲细,犹或未尽。更凭正文,助光遗迹,粗开要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各疏其相,广文如论”。 争议:道安or彦琮的 ? 陈福康:“这应该是道安提出来的。”王宏印 :“尚难以断定。中国古代缺乏著作权概念,由此可见一斑”。 “八备”说--“八者备矣,方是得人” 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殚久时,其备一也; 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二、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三、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博览经典,通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八备”说--“八者备矣,方是得人” 四、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 涉猎中国经史,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 五、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 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六、耽於道术,淡於名利,不欲官衔,其备六也; 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 “八备”说--“八者备矣,方是得人” 七、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 也; 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八、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 兼通中国训诂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 准确 范文澜《中国通史》 解读 王秉钦:1256 “译德”、3478 “译才” 陈福康:人格修养、学识修养 王宏印: 12 人生目标&道德修养;56 工作态度与心理素质;34 学识背景与知识储备;78 语言能力与翻译水平。 评价 钱锺书: 彦琮“所定‘十条’、‘八备’远不如安之扼要中肯也。” 《管锥篇》 陈福康反对: “五失本、三不易”属于方法论问题,“八备”则属于翻译者本身条件问题,两者不能相比。 评价 王宏印: 今日:知识水平、语言水平、翻译水平。 更多强调外语能力,更加重视翻译技巧的训练。 “不要把译者的主体性强调到高于作者的主体性的程度,也不要借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而企图贬低读者的主体性”。 区分翻译主体性建设&研究:前者是实践的,后者是理论的。 评价 静态性而非动态性――理想状态的理论规定,没有把译者放在翻译活动中做动态的理论描写,与今日理论要求不相适应; 规定性而非描写性――不能穷尽研究对象 孤立性而非系统性――不涉及翻译对象和译文读者以及原作者等各种关系 评价 刘宓庆: “为规约主体而制订的”。“唐玄奘功在译不再论” 。《翻译与语言哲学》 (王宏印却认为“五不翻”既是翻译理论又是以语言和文本为核心的

文档评论(0)

beautyev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