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民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一、经济背景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本出路之一是提高国民总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全面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量大力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说地大物博,但人均却很少,所以我国的产业结构对国民的生活水平的调高,国民的总收入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项目数据
LINK Excel.Sheet.8 H:\\学习\\国内生产总值.xls Sheet1!R4C1:R39C6 \a \f 4 \h \* MERGEFORMAT
注:1.1980年以后国民总收入(原称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为国外净要素收入。
2.2005-2008年数据在第二次经济普查后作了修订。
3.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网
三、实验过程
利用EViews 软件,生成Yt、X1、X2、X
OLS回归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7/03/11 Time: 09:42
Sample: 1978 2009
Included observations: 3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845.4085
226.3306
3.735281
0.0009
X1
1.108974
0.327668
3.384446
0.0022
X2
1.419640
0.184656
7.688015
0.0000
X3
1.194270
0.158157
7.551161
0.0000
X4
-3.801612
2.446987
-1.553589
0.1319
R-squared
0.999983
Mean dependent var
80630.86
Adjusted R-squared
0.999980
S.D. dependent var
94720.64
S.E. of regression
419.3736
Akaike info criterion
15.05800
Sum squared resid
4748604.
Schwarz criterion
15.28702
Log likelihood
-235.9280
F-statistic
395349.6
Durbin-Watson stat
0.593024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一)多重共线性分析
由上图可见,该模型R2=0.999983,R2=0.999980可决系数很高,F检验值395349.6,明显显著。但是当α=0.05
计算个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选择X1、X2、X3
相关系数矩阵
变量
X1
X2
X3
X4
X1
1
0.980705214397
0.972486048701
0.98500131128
X2
0.980705214397
1
0.998200997553
0.999535237262
X3
0.972486048701
0.998200997553
1
0.997829002311
X4
0.98500131128
0.999535237262
0.997829002311
1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正是确定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修正多重共线性
采用逐步回归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作Yt对X1、X2、X
一元回归估计结果
变量
X1
X2
X3
X4
参数估计值
9.430853
2.136291
2.354594
13.40040
t统计量
27.17066
263.6278
124.7173
207.0753
R
0.960950
0.999569
0.998075
0.999301
R
0.959648
0.999554
0.998011
0.999278
其中,加入X2的方程的R2最大,以
加入新变量的回归结果(一)
X
X
X
X
R
X2、
-0.053637
(-0.282956)
2.147974
(51.01840)
0.999540
X2、
1.512452
(20.52748)
0.689342
(8.482206)
0.999867
X2、
1.376056
(5.968811)
4.771613
(3.299144)
0.999665
经比较,新加入的X3的方程R2=0.999867,改进最大,而且各参数的t检验都显著,选择保留
X
X
X
X
R
X2、X3
0.605151
(12.59363)
1.139731
(27.48452)
0.955546
(24.894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