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再被剥奪的悲傷與缺失」
與智障人士及精神病康復者同行
善生善別與善終之路
歐陽素華服務總監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
2010年3 月2 日
悲傷是......
是面對缺失的正常及自然的情緒反應 ;
(James Cherry,1988;Menke McClead, 1990)
是人類經歷親人死亡、分離或被迫放棄生命中重要事物所產
生的自然反應,無關乎人類文化而普遍性存在的特徵;
(Archer,1999)
是個人受到缺失的影響而在生理、情緒及精神(靈性)上都有
痛苦的反應; (李佩怡,2000)
是一個人對於缺失的內在及外在的反應,包含了身體及心理
為向度; (Worden,2002)
是包括了社會與靈性向度,如社會性困難及靈性追尋等;
(Corr, C.A., Nable, C.M. Corr,D.M. ,2003)
康復人士也同樣有這些普遍性的反應和需要
康復人士也有表達悲傷的需要
Doka(1989 ,2002) 提出的 「被剥奪的悲傷」
(Disenfranchised Grief) 之概念
說明在各種文化中有些人因不具有被社會認可的角色權力
和能力 ,所以即使有失落及悲傷,也無法公開地表達出
來。但表達悲傷及認識生命真諦的機會其實是人人平等,
每人都有這份認識的需要及權利。(如:父母面對胎兒的
缺失、孩子、精神及智力障礙人士等)
康復人士也有處理悲傷的需要
不同的研究發現 :
McEvoy (1989 )指出對於一些要理解缺失(Loss )
及死亡概念有困難的人士,他們仍然會懷念他人及表達出內
心那份思念情感。
(Harper and Wadsworth, 1993)
即使是學習障礙的成年人士未能對死亡概念有完
整的認識,卻仍會在喪慟(bereavement)的處境中表現出相關
而適切的情緒。
(John McEvoy, Yael Reid and Suzanne Guerin, 2002)
Bradford (1984) 的研究證實,雖然智力的障礙限制了對死亡
概念的理解,卻不會減退智力障礙者因面對缺失而帶來的那
份悲傷感覺 。
康恩園靈性關顧 工作
生命教育 寧養照顧
善生 服務 善別 服務 善終 服務
死亡教育 哀傷輔導 臨終關顧
經驗分享
生命 及 死亡 教育
「祝福生命計劃」
• 於2008 年獲得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支持
• 35 位同工參與「美善生命計劃」-- 『善別嚮導』培訓班
• 為約800 位康復人士、家屬及員工提供生死教育活動
• 形式:工作坊、小組、講座、體驗活動
「圓滿生命故事」
• 於2009 年9月至2010年8月獲華人永遠墳場基金資助
• 對象:超過 100 位康復人士、家人及社區人士
• 形式:小組、講座、體驗活動
生命教育:超出自我及人我關係,與萬有合一
1. 「我看生命」:
了解自己對生命的看法、擴闊生命觀
2.「生命的歡愉與圓滿」:
康復人士的生命中縱有障礙,但也感受到生命的圓滿。
3.生命的「信、望、愛」:
有「信」念及盼「望」的生命是具動力的生命,
而有「愛」的生命則充滿喜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