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斜度的混淆试验二A.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排除斜度的混淆 第一節 實驗二 A 一、實驗目的 在實驗一中,以相互交叉的二個斜面為面材料,已在「外因性線 索提示作業」與 「內因性線索提示作業」下得到同面優勢效果。然而, 在該面材料之下,注意力仍能根據 「可能目標的斜度因素」進行選擇。 分佈於相同斜面上的可能目標擁有相同的斜度訊息,注意力若根據可 能目標的斜度而選擇相同斜度的 18個可能目標 (亦即根據可能目標的 斜度因素進行選擇) ,甚至忽略「面」,亦能得到同面優勢效果。換言 之,在實驗一中所得同面優勢效果,可能來自於注意力以面為選擇對 象,也可能來自於注意力根據可能目標的斜度因素為選擇基礎。 因此,實驗二之目的在於排除上述混淆 ,故改為採用相同斜度且 互相平行的兩個斜面作為刺激材料,將可能目標的斜度控制為一致。 若依然得到同面優勢效果,可排除以斜度進行選擇之可能性。本實驗 保留以斜面為實驗材料,誠如前述所探討,可排除以「深度」進行選 擇之可能性。 實驗二 A 以外因性線索提示作業探討面為基注意力的運作。實驗 預期:在排除以斜度進行選擇之可能性下,若得同面優勢效果,則支 持面為基注意力的作用參與其中。 54 二、實驗方法 參與者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 10名, 2男 8 女,具正常或矯正後正常視力。 每位參與者完整參與實驗後,方能領取一份小禮物或修課課程加分。 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大部分與實驗一 A相同,不同之處在於:左右眼圖的外 圈有 20個方框排列一圈,左右眼圖的 方框是位於零像差而且完全相 同。二圖是非競爭性的 (non-rivalrous) ,目的在於以零像差的外圍方框 促進二斜面的斜度感 (van Ee, 2005; Mamassian Goutcher, 2005) (見 圖 19,20) 。此外,融合雙眼影像而得立體深度知覺之後,兩斜面是彼 此平行且分別位於前後。二斜面的傾斜方向有左近右遠的情況,也有 右近左遠的情況。 實驗程序 實驗程序大部分與實驗一 A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每個區間有 54個嘗試,有 4個區間,共 216個嘗試。有效提示 180個嘗試,無 效提示 36個嘗試,隨機分配於四個區間。同區間內皆為相同斜度, 對於呈現「右近左遠的二個斜面」與「左近右遠的二個斜面」進行 ABBA 對抗平衡(counterbalance) ,一半參與者先接受「右近左遠的二 個斜面」的情況,其他參與者則先接受 「左近右遠的二個斜面」。此 外,一半參與者對於紅點判斷需按右鍵盤「 9 」,對於綠點判斷需按右 鍵盤「 3 」;另一半參與者則相反。實驗程序示意如圖21所示。 55 (a) (b) (c) 圖 19 實驗二之右近左遠的兩個平行斜面。 使用平行法融合 (a)圖後,可得 (b)(c)所示意的「兩個彼此平行的斜面」 。而目標刺 激的排列方式與實驗一相同,是三排彼此交錯的條紋狀,如 (b)(c)圖。 圖 20 實驗二之左近右遠的兩個平行斜面。 56 凝視 兩個交叉斜面 出現提示, 36群亮點中的一群 (100毫秒) 與 36群亮點 有 10%點增亮 70毫秒 SOA為120毫秒 點變紅色或綠色 圖 21 實驗二 A 之外因性線索提示作業實驗程序示意圖。 三、結果與討論 本實驗的兩種提示情況所得反應時間,如圖 22所示。實驗二 A 進行參與者內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顯示提示有效性主要效果達顯著 (F(1,9)=7.569, MSe=1296.28, p 0.05) 。有效提示反應時間(756.4毫秒 ) 比無效提示反應時間(800.7毫秒較短,且其差異達顯著。) 上述結果顯示,排除以可能目標斜度進行選擇之可能性後,仍得 同面優勢效果,更進一步地支 持面為基注意力的選擇作用。 1000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